“我和谁都不争”
(2008-11-04 13:24: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 |
断断续续,读完了《听杨绛谈往事》。到最后,又一次听到耄耋老人喃喃自语,“就剩我一个了”,中心痛伤。回想起《我们仨》里的惴惴忧思,意绪难平,几于无以为继。
杨绛先生曾引用过Walter Savage Landor 的“I strove with none, 我和谁都不争” 里的两句话。Landor 的诗句,一贯精致典雅,简洁隽永。全诗如下:
大意是:
用这首诗来描述杨绛先生,再妥帖不过。读到这里时,看到98岁的先生近照,茕茕孑立,却不见悲欣,浅笑淡定,我突然心中大恸。
读大师的故事,体会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殊为一桩幸事。读完书,再次对钱锺书高山仰止,决心尽快提升国文,有朝一日细细研读钱锺书的《管锥编》和《谈艺录》。虽然书里的繁体字和文言,曾经令我望洋兴叹。
书里还谈到,钱锺书的英文,比绝大多数英国文人强。我便赶到书店,把《钱锺书英文论文集》买下来。这本书几年前在书店里见过,不甚了解,一掠而过。又买了杨绛《洗澡》的英文版,以及《斐多》中英文对照。
说来惭愧,在读《听杨绛谈往事》之前,由于钱锺书的光芒遮蔽,我对杨绛先生的学识知之甚少。现在了解她是清华外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梁宗岱、吴宓、叶公超等大家,又陪同钱锺书,在牛津旁听西方文学,满腹经纶,后来小说、剧本、译著等身。
好歹我也算学英国文学出身,书中所提及的作者大多知晓。看到杨绛在牛津图书馆,“从Chaucer开始,一个一个经典作家按文学史往下读,主要作品一部一部从头到尾细读。。。。。”我背上冷汗涔涔。
读研时,我被动地看了一些书,基本浅尝辄止。老师吩咐的每星期阅读经典原作,不少都置之脑后,仅凭自己兴趣,读点情节梗概和评论以敷衍。记得张伯香老师一次布置读George Eliot的Middlemarch,足有七八百页。班上有勤奋的女生,通读了全篇,我还觉得不可思议。见杨绛说她很喜欢George Eliot,我追悔莫及。
“我和谁都不争”,是杨先生淡泊一生的写照。可在牛津,杨绛和钱锺书还是有过竞争,比赛谁读的书多。年终结算,大体相当。只是钱锺书读的都是大部头,杨绛把小册子也充了数。钱锺书还没算上中文书,何况有的书还读了几遍。
想想我们现代人,蝇营狗苟,逐名趋利,争的都是身外之物。把自我的修为与陶染,视同草芥,最终心为形役,挣扎,分裂,绝望。争小利者,必失大节。从杨绛先生“不争”的心里,我看到了博大。
一直期待有一天,能去牛津大学旁听历史和文学,不求文凭。这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只为阅读快感,即不愿和人探讨,也不为什么提升、充实、改造之类。那一年,在牛津小镇的金色阳光里,我恋恋忘返。当时没读这本书,不然少不得要去Norham Gardens,凭吊一下钱锺书和杨绛的足迹。
真想在小镇上闲闲地住几年,上午读西方文学,下午翻阅中文线装书,从微曦到薄暮。这一梦想,不知何时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