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
我很少与人谈及自己读的书,惟恐为大方贻笑。昔日鲁迅写日记,不少是购书帐,在哪购某书云云,比如
“上午往琉璃厂购《汗简笺正》一部,三元;《北窗琐梦》一部,四角;《读画录、印人传》合刻一部,一元。”
“下午……又至琉璃厂购《郑板桥道情墨迹》一册,三角;《舒铁云手札》一册,四角;《中国名画》第十六集一册,一元五角。”
深不可测,仰之弥高。我等身处“晒”时代,也顺应潮流,权当效颦。
5月份,我大部分时间在外地,也忙里偷闲,买了近20本书。在南京收获《开卷》合订本,一路阅读下来,酣畅淋漓。在南昌讲座时,去了新华书店。买到郑逸梅先生的《文苑花絮》。先生是文史大家。文章多涉及清末民初文坛逸事,以白话夹杂文言,文笔纯熟,简洁洗练。
还有一本《当代小说20家》,三联出品,作者王德威。我这些年一般不看49年以后的中文,觉得文笔不雅致。因为少年时代看遍了所有文学期刊的小说,对苏童,余华,莫言,叶兆言,王安忆等的作品比较了解。买这本书主要为了怀旧。后来发现作者系台湾人,外文系出身,现在美国任教,文笔不错(不似大陆目前学外语的,大抵文笔不通),又是三联出版,便纳入囊中。我买书,除了看作者,内容外,出版社也是一个选择标准。广西师大出版社,三联,凤凰出版集团,中华书局,新星等都出了不少好书。
回到武汉,去了武大附中附近的三联。武汉没有什么decent一点的书店,只有这个值得流连。寥寥的读者,氛围静穆。老板倒是极有品位,很懂读书,时常推荐一些好书与我。书店好象97年开张。那时我还在读研,欣然成为第一批会员。前日老板拿出一本软塌塌的破旧练习本,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第一页的会员名单上。倍觉亲切。
我买了《素描》,陈子善的新书。陈先生是当代张爱玲研究专家。这本书叙述了一些中国文坛学界大家的轶事。我对这一类“闲书”一直兴趣浓厚。虽然不够学术标准,却能真正了解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性情。黄裳的《珠还记幸》,也是大家手笔。大部头,一直没买。这次准备认真研读。凤凰集团出了一本《读品》,是一群年轻人关于书,书评,访谈之类的文章,锐气逼人。还有网络电子版,值得一读。他们属于70,80后的新锐文人,那些娱乐型80后作家和他们相比,如光怪陆离的泡沫。看他们的文章,自惭形秽。
英文方面,我在读the world is flat和 my name is red。都是畅销书。除了英文版,我基本不读畅销书籍。比如易中天和于丹。我虽然敬佩他们为复苏中华文化所做的努力,但文笔过于直白,缺乏美感,读不下去。上周去庐山开会,不料和老俞在大巴里坐在一起。弄得我缩手缩脚,极不自在。老俞却自顾自地敲了4个多小时的电脑,见我手足无措,便如数家珍般地推荐一本《明朝那些事儿》。倒还挺有可读性,许是作者年轻,比易老师更现代幽默。对暴君佞臣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只是文笔不对我的路数。我读了一路,快到目的地,没看完,便还给了老俞。老俞接过书,悻悻地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