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我自元月底滥芋博客行列。前日承蒙新浪网提携,刊了一篇在首页,点击量竟攀升至20万。对新事物,我向来敬而远之。这番却有幸一睹其盛。
我总在想,20万轻轻的“click ” 点击声后面,是什么时空?什么面容?什么心情?你们是谁?你们有什么样的声音?话语?呼吸?
“我,站在你的视线和页面之间。。。。。。” 这是Hafiz的一首小诗Between your eye and this page的首句。这位14世纪伊朗神秘主义诗人,真名为沙姆斯·穆罕默德。波斯文里,哈菲兹意为 “ 能背诵《古兰经》者”。 《古兰经》烂熟于心的他, 由此得名。其神秘主义诗歌,幽深隽永,耐人寻味。每逢重大事件, 如就业、前途、婚嫁、出行,伊朗人常用哈菲兹的诗文占卦。尤其在97年5月23日总统大选中, 有人照此占卦, 诗文中竟出现了哈塔米的名字,一语中谶,传诵一时。
哈菲兹700多年前的喃喃自语,穿越冥冥时空,预言了我现在的状态:站在你们的视线和电脑页面之间,忐忑,惶恐,感激,不知所措。我知道,这一刻,我的心情和文字,在光标的闪烁中跃上页面,几分钟之后,你的视线,便悄无声息,纷至沓来。
我参加新东方“梦想之旅”,从南京,马鞍山,芜湖,安庆,九江,黄石,黄冈,武汉,荆州,宜昌一路朔江而上。每到一地,登上网络,打开页面,便有你的视线破空而来。雁过寒潭,风入疏竹。这个spaceless 的space,永远机缘际会,风流云散。
中国的博客和读者群体,蔚然大观。而在发源地美国,除了播客火热,博客大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中国人含蓄内敛,深藏不露,便诉诸文字,寄托怀抱。同时又喜窃窃私语,窥视他人,鄙视隐私。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便反映在博客现象上。不过,这也说明中国公共言论空间的逼仄。不似美国人,心中所想,脱口而出,一吐为快,没必要郁积封塞到纸笔,投身虚拟世界。目前,公共空间逐步自由开放,也许众多博客将迅速超越虚拟空间,化为个性化的杂志,报刊,海报等出版事业,揉着着惺忪的眼睛,从遮天闭日中,走向普照的阳光。
去年,时代周刊把年度风云人物桂冠给了YOU,全体网民。今年,中国的芸芸博客,恐怕难逃黄袍加身。我躬逢其盛,自然和你们一起,共享殊荣。这些年来,我在中英文书籍里心醉沉迷,杂览闲读,不能自拔。读书成了了无止境的过程,不图功名利禄的目的。眼睛勤快,笔头却庸懒了。若不是博客这个任务,提笔想必是遥遥无期。若不是你们的点击,早已失却信心,无以为继了。谢谢你们的鼓励和宽容。
在那首小诗里,Hafiz最后说:
“我,站在你的视线和页面之间。。。。请赐我更多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