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懂标签买食品

(2012-07-03 13:20:45)
标签:

欧洲

食品添加剂

三聚氰胺

食品安全

阿斯巴甜

健康

分类: 博主文集

看懂标签买食品

时下,《舌尖上的中国》正在全国热映。人们享受着视觉饕餮的时候,心中却不免为食品安全问题忧心忡忡。为此我们特别推出本期话题,邀请有关专家为您详细解读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学问,让您认认真真读标签,明明白白买食品。

 

从三聚氰胺、苏丹红、染色馒头到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这一次次的冲击已在人们的内心瘀结成挥之不去的阴影。老百姓不禁会问,谁来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实际上,公众常常把食品添加剂看作是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

 

食品添加剂到底是啥?

提起食品添加剂,多数人其实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清楚它的真正概念和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食品添加剂这一名词过于专业,对普通百姓来说,理解起来并非易事。许多经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实是把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等,由于缺乏正确的解释,多数人就把它们混同于食品添加剂。实际上,世界各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准入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卫生部也已制定了非常详细的食品添加剂准入规定。不管是苏丹红,还是三聚氰胺,它们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禁止添加入食品的非食用物质,应该被严厉打击。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公众继续对食品安全投入较多关注,媒体也陆续披露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尽管和以往一样,这些事件与食品添加剂无直接关联,但是却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根据卫生部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用量少之又少,目前所发现的所谓食品添加剂吃出问题,其实都是使用非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完全不加添加剂更不安全

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就更安全吗?“恰恰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合适的添加剂,加工食品只会更不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忠红说。“就拿方便面来说,油脂在空气中放十来天就会有哈喇味,而油炸方便面的保质期却是半年,而且不会有味。为什么?因为其中有抗氧化剂。油脂在空气中氧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不想办法遏制氧化问题,产生大量有害健康的氧化物质,还有什么吃的价值呢?”

范志红表示,食品添加剂不该加的时候乱加不行,该加的时候不加也不行。“毕竟食品安全最要紧,微生物时时刻刻都准备和我们争夺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空气中的氧气也在随时准备让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氧化变质。正如很多专家所说,完全不加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总体而言,是非常罕见,而且令人不太放心的。”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②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③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④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⑤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Tips: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1.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2.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3.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4.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如何辨别食品添加剂

从2012年4月20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强制性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但不得标注具有保健作用、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等内容,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质监部门以后也会展开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未执行新标签规定,将按照《食品安全法》进行查处。

虽然目前大多数食品外包装能做到对添加剂具体描述,但种类繁多的添加剂,还是让很多消费者看得一头雾水。面对专业名词不能看懂含义的同时,人们更表示出担忧。

其实,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

范志红提醒大家,对食品添加剂,应当心平气和地接受,肯定它们对食品的安全、美味和方便所做的贡献。但消费者应当避免过度追求口感、颜色、味道的误区,接受食品的天然特性,并细看包装上的配料说明,从而明智地选择食品。

 

看标签购买食品有五个原则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蒋卓勤指出,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但过量摄入食品添加剂肯定对人体健康不利。比如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糖精等),吃多了有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所以,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量进行限制,例如糖精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每日允许摄入量为250毫克。当食用量超过这一允许量时,就可能产生毒副作用。消费者在实际购买食品时,不妨参考以下原则:

1.少吃精加工的食品。因为越是精加工的食物,其加工的程序就越多,添加剂也越多。为了健康,还是吃简单的粗加工食物,最好自己去市场购买原料,自己动手做。

2.添加剂越少越好。在购买食物时,要认真看看食物配料表,里面的添加剂越少越好。有些油炸薯片虽然宣称“不含面筋、有机、无人工添加剂、无糖”,可这并不说明薯片就变健康了,因为它的热量、脂肪都很高,吃多了会引起肥胖。

3.远离“氢化”食品。标有“氢化”字眼的食品,其中可能有反式脂肪酸。从健康角度而言,反式脂肪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不但增加血液内的“坏”胆固醇,更降低“好”胆固醇的水平,增加心脏病的风险。部分欧洲国家已禁止使用反式脂肪酸。一般以氢化植物油(如起酥油或人造牛油)为材料或烹调的煎炸或烘焙食品,含较多反式脂肪。酥脆的曲奇饼和饼干便是经常选用氢化植物油做材料的食物,少吃为宜。

4.少吃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等人工甜味剂的甜度为蔗糖的300~500倍,虽然少量无毒,但毫无营养价值。大量的糖精还会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5.别被“无添加”所误导。近期,关于明胶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于是就有某些乳品企业开始借机推出新品酸奶,从产品包装到宣传上都推出“无添加”的名词和概念。其实,工业明胶和三聚氰胺一样,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而食用明胶只要合法使用,即使有添加也并不影响产品的品质。某些企业正是靠“无添加”这样的概念来刺激消费者的神经,因此切记不可被误导。另外,食品添加剂不得标注具有保健作用、暗示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等内容,不得标示违背营养科学常识。

 

附表1:可能违法添加的部分非食用物质

序号

部分非食用物质

可能被添加的食物

1

吊白块

腐竹、粉丝、面粉、竹笋

2

苏丹红

辣椒粉、含辣椒类的食品(辣椒酱、辣味调味品)

3

王金黄、块黄

腐皮

4

蛋白精、三聚氰胺

乳及乳制品

5

硼酸与硼砂

腐竹、肉丸、凉粉、凉皮、面条、饺子皮

6

硫氰酸钠

乳及乳制品

7

玫瑰红B

调味品

8

美术绿

茶叶

9

碱性嫩黄

豆制品

10

工业用甲醛

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血豆腐

 

 

附表2: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部分食品添加剂品种

序号

食品品种

可能易滥用的添加剂品种

1

渍菜(泡菜等)、葡萄酒

着色剂(胭脂红、柠檬黄、诱惑红、日落黄)等

2

水果冻、蛋白冻类

着色剂、防腐剂、酸度调节剂(己二酸等)

3

腌菜

着色剂 、防腐剂、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

4

面点、月饼

乳化剂(蔗糖脂肪酸酯等、乙酰化单甘脂肪酸酯等)、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

5

面条、饺子皮

面粉处理剂

6

糕点

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等)、水分保持剂磷酸盐类(磷酸钙、焦磷酸二氢二钠等)、增稠剂(黄原胶、黄蜀葵胶等)、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等)

7

馒头

漂白剂(硫磺)

8

油条

膨松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

9

肉制品和卤制熟食、腌肉料和嫩肉粉类产品

护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

10

小麦粉

二氧化钛、硫酸铝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