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糖尿病消费市场的“陷阱”(下)
(2009-05-27 15:14:58)
标签:
健康 |
分类: 博主文集 |
通过报刊、杂志发布虚假广告,也是某些不法商家的惯用伎俩。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此类医疗、保健品广告仍屡禁不止。
承载“传奇”的“豆腐块”
“3.15”前夕,一位患者给我们寄来了他从某些报纸剪下的糖尿病相关广告,内容五花八门,光是标题就令人瞠目结舌:“糖尿病史上的惊人成果——中华活胰王”、“攻克糖尿病,震惊世界”、“拯救8千万糖尿病患者”、“中医治愈糖尿病的新贡献”、“神奇藏药,攻克糖尿病”……广告中纷纷宣称:“不需控制饮食”、“不用长期服药”、“基因靶向技术应用研治糖尿病终于取得成功”、“再显国药辉煌”等。然而经记者仔细调查,毫无例外,都是假药。
广告词中的是与非
经审查批准的广告中,不应含有以下内容:①广告中含有绝对化的语言,如:根治、根除、不反弹、药到病除、国家级、最先进科学、最高技术等用语。②广告中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服用1至几个疗程病症全无”等承诺。③广告中含有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医生,为产品的功效作证明和肯定,或者声称该产品被某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或医生等,推荐为治疗疾病、康复保健的“惟一”或“最佳产品”等内容。④广告中含有治愈率、有效率以及获奖等内容,广告中有患者来信、感谢信等为产品的功效作证明,声称使用该产品后,病症减轻或痊愈等内容。⑤保健食品广告中,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例如可以治疗糖尿病、肿瘤等内容。
批准文号该怎么看?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格式为:广告审查机关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加上广告类别和10位数字。10位数字的前6位代表审查批准的年份和月份,后4位代表审查批准的广告序号,如:京药广审(文)第2005010001号,京医械广审(文)第2005010001号、京食健广审(文)第2005060180等。另外,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批准文号的有效期为1年,可以从批准文号中判断出广告发布是否在有效期内。
如何鉴别真伪保健品?
北京协和医院的
陈伟医师给患者提了三点建议:①要看清是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不要选择“三无”产品。注意有无生产厂家、质保日期和卫生部批准的“蓝帽子”(即保健食品标识,一般位于保健品的外包装上)。如果是正规的保健食品,是禁止宣传其功效的。没有“蓝帽子”,只能说是普通食品,不可能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如果是保健食品,则须注意产品的标识,如产品获得批准的日期、保质期等。②一定要明确:选择保健食品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治疗,而不是为了治疗。因为很多人购买保健品的目标很明确——治病,想靠保健品来降糖、调脂等。可以说,目前经过审批的保健食品,没有一种是可以真正地治疗疾病的,都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是常规治疗的补充。通俗地说,就是让身体处于更好的状态,而不能指望靠保健品使已经发病的身体恢复到正常。③注意价格。保健食品的利润一般都比较高,患者在购买时应量力而行。并看清保健品对治疗糖尿病的补充作用,决不能指望靠它解决所有健康问题。这决不是多花钱能解决问题的。
手段之四:社区推销
杨金奎教授点评:凡是涉及到治疗糖尿病的药物,都应该是处方药,患者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处方药是不能在社区里推销的。对于个别商家的虚假宣传,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上当,但也不排除少数没有甄别意识的患者会轻信这种夸大的宣传。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手段之五:会议营销
案例:老刘的老伴有糖尿病,他千方百计地打听治病的方法。碰巧有一天赶上某商家在小区内搞促销,老刘听厂家的人说,他们生产的保健品不仅不会伤肝伤肾,还能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而且是纯天然、无任何不良反应。只要成为他们的会员,就有机会参加峨眉山特价旅游。老刘虽然觉得商家的宣传有些不可信,但能去旅游,还是感觉很实惠,就为自己和老伴报了名。在旅途中,厂家的人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地为这些糖尿病患者灌输产品的信息,宣传其“神奇的功效”,还请了几位“专家”助阵。最终,老刘报着试试看的心理,购买了几盒价格不菲的保健品。老伴连着吃了半年多,也没有商家宣传的那些功效。
杨金奎教授点评:保健品要有正规的生产、销售许可,不能做超越其实际功效的宣传。有些患者可能希望通过吃保健品,减少用,但实际上,保健品不具备治疗的作用,对恢复糖尿病几乎没有明显的作用。劝告广大患者不要相信某些“江湖郎中”的宣传。因为主治医生会全面考虑患者的用药和日常调理,患者绝不能指望吃保健品来治病。
手段之六:虚假机构
新闻链接:某网站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糖尿病研究总医院糖尿病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5599医院”的名义宣传自己的产品,还刊登了3名穿军装的“教授”照片。但据了解,所谓的“糖尿病研究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5599医院”实际上均不存在。一些民营医院经常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千方百计打着军医的牌子吸引患者。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心理上,觉得军医是值得信赖的。而一些假冒的厂家甚至干脆编造一些“莫须有”的机构名称,目的是增加虚假宣传的“可信度”。2007年1月16日,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公布了59家假军队医疗机构名单,诸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生物基因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医药基因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疑难皮肤病研发中心”等虚假机构,赫然在列。
杨金奎教授点评:对于个别商家打着某些医疗、科研结构的名义进行产品宣传,甚至是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机构。遇到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就应当见一个,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