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24式杨式太极拳

(2010-05-16 14:14:44)
标签:

24式

太极拳

学习

分类: 太极拳学习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喜欢上了太极拳。在老年大学报专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记得几年前,谢(尉婷)姐姐邀我一起报名学习太极拳,我说我不喜欢跳慢节奏的,我喜欢跳快节奏的。那时我选择了拉丁舞、健身舞。也可能是经过几年的磨砺,感觉自己老了,已经不适应再跳快节奏得了。

    刚开始学习太极拳,就和我刚开始学习拉丁舞一样难,一点感觉也找不到,看着老学员跳得那么的好,自己做起来却蹩手蹩脚的。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24式太极拳已经学完了,我发现自己逐渐找到了点感觉,并且越来越喜欢上它了。现在除了每周一节(2小时)课程以外,每天早上和大家一起练习一个多小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太极拳,我上网学习摘抄了部分内容:

   “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它充分说明,放松是演练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

    从“太极图”与“无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无极”和“太极”都是以一中空的圆圈来表示的。这就深刻揭示了大自然的博大内涵,既表现出了宇宙的浩瀚深厚,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又预示着“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孕育着太极的阴阳互化。同时,太极拳的圆运动也正是“无极图”和“太极图”圆形的具体体现。太极拳的一举一动皆离不开圆,或大圆,或小圆,或平圆,或立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既包含了无极之圆的浑然一体,犹如宇宙之广大浩瀚,无始无终,又包含了太极之圆的阴阳分明,动静相辅。这就要求练太极拳者,不但要心胸辽阔无比,意识如茫茫大宇,又要动中寓静,静中有动。这就是所谓“周身处处皆太极”的含意。

    太极拳无处不体现着阴阳变化这一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如虚实,动静,开合,刚柔,这些都是阴阳的范畴,都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动静循环”,“刚柔相济”,这都是太极阴阳的对立统一。

  总而言之,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可以互化,这就是太极拳的对立统一观,也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和实质。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

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另外练好太极拳还要经过五个阶段:

一是学拳。现代各式太极拳的套路都很多,要想学会一个套路必须扎扎实实,一式一式去学习,这个阶对初学者非常重要。

二是修拳。一个套路学完了并不等于学会了。太极拳在放松的情况下练习很容易变形。还需要经老师一个式一个式的纠正动作,使之达到“外三合”标准。现在许多练拳者不重视修拳,学完后就自己去练,往往练走了样,动作变形,劲路不通畅。养成一些坏毛病后还不好再纠正。所谓“学拳容易改拳难”就是指此。所以修拳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阶段。

三是练拳。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一套拳已经熟练掌握并基本合乎规矩,达到标准,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苦练,俗语讲“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拳打万遍自然精”。

四是内外合一。学会了套路,依样画葫芦地打拳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即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进入太极拳的“懂劲”即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动作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脊发出的力达到四梢。使练拳者由“着熟”升华到“懂劲”。

五是随心所欲也就是“神明”阶段。这个阶段进入了太极拳的高层次,一套拳不仅从外形上打的舒展、漂亮,而且从内劲、呼吸上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人感觉如行云流水。

 

24式杨式太极拳拳谱    学习24式杨式太极拳

第一式 起势
第二式 左右野马分鬃  
第三式 白鹤亮翅
第四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五式 手挥琵琶
第六式 倒卷肱
第七式 左揽雀尾
第八式 右揽雀尾
第九式 单鞭
第十式 云手  
第十一式 单鞭
第十二式 高探马
第十三式 右蹬脚
第十四式 双峰贯耳
第十五式 转身左蹬脚
第十六式 左下独立式
第十七式 右下独立式
第十八式 左右穿梭
第十九式 海底针
第二十式 闪通臂
第二十一式 转身搬拦捶
第二十二式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三式 十字手
第二十四式 收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