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生论文:浅谈英语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的翻译

(2007-03-25 21:59:44)
分类: 他山之文网罗珠玑

文/常霞(川外)

摘要:歧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从交际效应的角度讲,英语歧义可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无意歧义会阻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避免和消除,而蓄意歧义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使用的。本文对英语歧义的产生及分类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讨论了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的翻译问题,以便对翻译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无意歧义  蓄意歧义  翻译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的歧义现象(ambiguity)是指英语语句除表达字面的逻辑含义外,还隐含了另外一种或多种释义。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歧义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很多语言学家都非常重视歧义的研究,英国的R.M.Kempson认为“解释歧义是语义学的基本任务”(Kempson,1980,pp.3)。人们对歧义的研究是从对词汇的多义性和同形异义性及其双关性开始的,研究了引起歧义的种种原因,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由于歧义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且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中如何处理歧义问题,又如何恰当地区分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1、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

歧义有多种分类方法,普通语言学将歧义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一般地,从交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根据说话者的意图和目的将英语歧义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 ambiguity)和蓄意歧义(intentional ambiguity)。无意歧义是说话者英语语言中掌握的语言项目或语篇的矛盾和缺陷的无意流露,或话语接收者因某种局限对对方话语产生误解,会起到消极的语用作用,在交际中出现语病现象,引起听着或读者的误解。蓄意歧义指说话者主动、积极地运用英语语言中的字、词、句结构和发音的矛盾冲突,达到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的交际效果和目的,或话语接收者充分理解对方话语意图的前提下故意引发的,会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

本文主要从交际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的特点,探讨英语无意歧义与蓄意歧义的翻译策略。

 

2、无意歧义的分类与翻译

无意歧义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从而导致交流受损的语言现象。那么,如何避免无意歧义有可能对语言交流中造成的损失呢?如何在翻译中正确处理无意歧义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导致无意歧义的三大因素,即语音结构、词汇和句法结构。

2.1语音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及翻译。有限的因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口头交际中,连续语篇的听觉单位是呼吸组而非单词,因此有不同单词组成的两个语音相同的呼吸组可能出现同音异形的现象。如:

Maybe we should give him an ice bucket. 和 Maybe we should give him a nice bucket.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或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这样的问题在笔译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口译中,可能会碰到类似的情形,只要说话者有意识地在词与词之间稍作停顿,使之不粘连,便可避免歧义的产生,做出正确的翻译。

2.2 词汇引起无意歧义及翻译。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有两种形式: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和拼写相同的多个词。虽然孤立状态的多义词会有多个词义,但在实际翻译中,遇到的翻译对象大都有具体的语境,起到制约的作用,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对语境不甚明了或语境条件不足,就会出现无意歧义。如:

A: Why should we never tell our secrets in a corn fired?

B: Because it has many ears.

B的回答中,可译为“因为它有很多穗”,又可译为“因为它有很多耳朵”,一语双关。

词汇歧义的情况有很多,这里只略举两例:

Father: (reproachingly)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o liers when they die?(你知道说谎者死时会发生什么吗?)

Son:   Yes, sir, they lie still. (我知道,他们静静地躺着。)

We heard a pop.(我们听了流行音乐/我们听到砰的一声)

很明显,在上例中是ear, lie, pop的词义相异,误解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于偶合(coincidence)产生的。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同音同形异义词。有时,因词义变化也会引起歧义:

Please give me a camel.(请给我一只骆驼/请给我一支“骆驼牌”香烟。)

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只有少数旅行者取得了进入干净房间的许可/只有少数旅行者取得了进入无尘室的许可。)

有时,有些词会兼褒贬与一身,如pride, proud; envious; ambition, ambitious 等,下面仅以ambition 为例:

Her ambition was to be a famous singer.(她的理想是成为著名的歌唱家。)

Hitler’s ambition was to conquer the whole Europe.(希特勒的野心是要控制整个欧洲。)

对于词汇引起的无意歧义的翻译,主要依靠语境来消除歧义,一般而言,根据具体的语境,只有一种译法是最合适的,如上文中的例子Hitler’s ambition was to conquer the whole Europe, 我们都会把ambition 译为“野心”而不是“理想”,因为“野心”是贬义词,大家根就历史背景可知希特勒是野心勃勃的,而“理想”一词是中性词,用在此处不恰当。当然,这是指以大家所共知的历史背景或译者的知识储备来判断的,大多数可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或现场翻译时说话者的具体意图来做出正确的选择消除歧义。有时,没有具体的语境或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不明确时,也可采用“以歧义对歧义”的方法来处理。如:She envies his success. She is envious of his success. 可以是“她羡慕他的成功”,也可以是“他嫉妒他的成功”。有些词典编纂者不得已而将此两句译成:“她妒羡他的成功”。

2.3句法结构引起的无意歧义及翻译。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可能导致歧义的出现,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句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以及笔者的翻译建议。

词性导致句子成分变化的歧义。这是由于某词在句子中的词类解读不同而引起的。例如:

Our society demands change.

显然,此处“demands”和“change”都可以解读为不同的词类,既可以是名词,又可以是动词,故有以下两种译法:

(1)    我们的社会需要变化。

(2)    我们社会的需求改变了。

双名词前修饰词歧义。这往往使人迷惑,不知修饰词究竟修饰的是哪一个词。如:young women and men, 可理解为“年轻女人和所有男人”或“年轻女人和年轻男人”。在翻译时可根据说话者的停顿和连续音来做出正确的选择,或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来判断。

双修饰词歧义。如果名词后面紧跟两个修饰语,其中第二个修饰语既有可能修饰名词,也有可能修饰第一个修饰语。如:

I visited the woman with the kid who was sick.

其中who was sick 是修饰the woman 还是the kid? 是译成“我去看望了那个带着小孩的生病的女人”还是“我去看望了那个带着生病的孩子的女人”,相信惟有语境在此处是排除歧义的最好依据了。

总之,对于无意歧义,我们翻译时要尽量消除歧义,根据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做出恰当的翻译,同时以语境为重要的依据做出合理的取舍,有时实在难以取舍,则可采用“以歧义对歧义”的方法处理。

 

3.蓄意歧义的分类与翻译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影响正常交际的进行。但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的“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蓄意歧义,语言幽默是典型代表,它的根本特征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有意安排,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

一般说来,蓄意歧义可分为语音蓄意歧义、词汇蓄意歧义和句法蓄意歧义。

3.1语音蓄意歧义。每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音同音近词语,这些词语在口语交际中,很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此外,语调、重音和停顿,也会对句子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交际中,若加以利用,便会产生语音上的蓄意歧义,产生幽默的效果,实现交际目的。如:

Mother: What is your mark, Eric?

Jack  : Oh, under the sea level.

Sea与字母C同音,C代表成绩及格。Eric 明知母亲在问她的成绩,却故意利用under the sea level 巧妙地回答了母亲的问题。

3.2 词汇蓄意歧义。词汇代表一定的意义,词义是词的物质单位,句子中使用的每个词都是作为意义解释的基本单位。因此,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但由于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有时一个单词的多个意思都能讲得通,这时一个句子就会有多种理解。在交际中,说话人或听话人故意利用英语词汇的多义性引起歧义,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

A: In my house, I’m really somebody.

B: Is that so?

A: Yes, every night my wife calls me out from the kitchen,“Will somebody take out the garbage?”

此处somebody引起歧义,A妻子所说的somebody是指anybody in the house,而A 所说的somebody则是指somebody of importance.

3.3句法蓄意歧义。不同的句法关系可以产生蓄意歧义的效果,即同一个句子的结构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产生蓄意歧义。因此,句法蓄意歧义是听话者有意地利用不同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语用效果而引起的。如:

A: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

B: I wouldn’t know. 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对话中,A要表达的意思是,“我的妻子不赏识我,你的呢(即你的妻子赏识你吗)?” B却利用了“Does yours”的同形双义,因为Does yours既可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又可理解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B是故意取后者,而作出了“不知道,我从未听她提到过你的大名。”的回答。

以上几个例子反映了蓄意歧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交际一方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借题发挥,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蓄意歧义是说话者或听话者为了达到意料的、幽默的、甚至是喜剧的效果而使用的。在翻译成汉语时,要尽量保持原话的这种效果,既保留其外在的一致性,更传达原文的神韵。由于蓄意歧义的成因及类型各不相同,英、汉两种语言又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以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就使得英语蓄意歧义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有些甚至很难译出“原味”,这就存在着一个可译性和可译度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很多译者都采取了直接将歧义的两重意义都翻译出来的做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甚为不妥,如:

Sagging Spirits in Scotland.(Newsweek,1983)

译文1:苏格兰酒价下跌。

译文2:苏格兰造酒业情绪低落。(邱述德,1998,pp.520)

这是《新闻周刊》1983年关于苏格兰做酒业萧条、酒厂纷纷倒闭的一则消息的标题。Spirits既作“酒”讲,又作“情绪”讲;Sagging也有两种意思:跌价;(情绪)低落。报纸标题和报道一般要求语意单纯,表述准确简洁,逻辑性强,而该标题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两个词的多义性,不仅报导了酒价下跌、生产萧条,而且描绘了该行业人员的情绪沮丧的景象。但若按照上文采取的译文1/2的译法,不仅显得繁琐违背了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原文的韵味尽失。有不少译者主张可采用加注的方法来翻译蓄意歧义,这样既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解释了其双关或幽默的效果。如:

A man sits down at a table in a restaurant and asks,〝Do you serve crabs here? The waiter says,〝Sure, sit down, we serve anybody.〞

译文:一个人在餐馆饭桌前坐下,问道:“你们这儿供应螃蟹吗?”服务员说:“我们这儿招待个中人。”

注:serve crabs 可理解为“供应螃蟹”,又可理解为“接待脾气乖戾的人”,客人说的是前者,而服务员理解为后者,故答非所问,造成幽默的效果。

这种加注翻译的方法可以传达原文的意思并解释其幽默效果,但未免过于繁琐,若篇幅短小还可,若文章篇幅较长又多处加注,则会使原文的韵味大打折扣。还有一些人持“保留英语加注”的观点,如:

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 〝Gentlemen, order!〞

The entire class yelled, 〝Beer!〞

教授敲击讲台并大声说:“先生们,order! (注) ”全班齐声喊道:“要啤酒!”

注:order既可理解为“安静”,又可理解为“点菜”或“点饮料”。学生课堂不遵守课堂纪律,教授很生气,便大声喊order,要大家遵守纪律,但当学生听到order,脑子里想到的却是叫饮料,于是齐声喊出“要啤酒”。

同上一种译法相似,这样加注更显得冗长繁琐,且英汉混杂,对于一个毫无英语基础的译文读者,必然感到费解,并使其阅读的兴趣大减。总之,笔者认为蓄意性歧义翻译的最佳策略是“以歧义对歧义”,实在难以歧义来译原文歧义时,则可采取第一种加注的方法,但注释也应尽量简洁。

4. 小结

综上所述,歧义是人们语言使用中常遇到的问题,且是个复杂的语言问题。本文仅从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两方面谈了对歧义的几点肤浅的认识,尤其两种歧义的翻译问题更值得深入探讨,但因所读文献相当有限,只总结他人在这方面的见解并阐发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对翻译工作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Leech,G.(1974). Seman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Peter Newmark,(1988),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R·M·Kempson.(1980).Semantic Theory. Cambridge: CUP.

高素珍.(2002).有意性歧义与无意性歧义.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报,11(2),49-52.

秦洪林,贾德霖(1991).英语歧义研究.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邱述德.(1998). 英语歧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伍光谦.(1988).语义学导论.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项成东.(2000).英汉歧义动态研究.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严晓萍.(2003).有意歧义及其翻译.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5(4),90-93.

原传道.(2004).英语蓄意歧义的翻译策略. 中国科技翻译,(4),44-46.

章艳.  (2000).英语中歧义的常见句型. 同济大学学报,(2),112-11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