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降价无用需求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说房道市kevin |
分类: 房地产专栏《说房道市》 |
文/Kevin
2008年对于开发商来说过去的美好稍纵即逝。在惨淡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下,开发商经过一年的折腾显得很虚弱,很多开发商已经皮包骨瘦。在这一路上许多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专业学者都三番五次的发起降价的倡导。并为开发商指明生死出路,降价才是开发商唯一的出路。铺天盖地的理由层出不穷,“房价虚高,超出普通百姓购买力”,“快速降价加速行业触底反弹,春天不远”。但是也许这些理论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的。
从现实的市场反应看,整体市场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雪崩降价,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是在寒风矗立或颤抖。因为在过去年头的疯狂与风光中,注定了今天他们的欲罢不能。因为降价对每一个企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多实际的问题与难题摆在开发商面前决策,现在降价对于很多企业也不是走出困境的最好出路,那么降价也就无法实现自救。
开发商选择降价自救必须决策三大问题:价格到底敢不敢降?价格到底降多少?降价后能否实现热销?
首先,对于价格到底能不能降这个问题。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在前两年快速开发与销售中,造成前期已售高价房源过多,被套闹的业主很多,并且大部份为同期在售物业,降价两为其难。并且更有甚者,有部分开发商是在08年上半年盲目逆市上涨造成现在难以收场的局面,拱手让出价格竞争力。如果选择降价肯定滋生是非,这也是目前整体市场价格并未全面展开的一个因素。因为全国范围因开发商降价业主打闹开发商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第二,如果选择盲目降价,可能造成项目客户更加观望,造成客户更愿意等待底点买入。
而,对于到底价格降多少。其降价幅度问题也是一大难题。不少开发商,临危出逃率先降价,但效果不好,继续下探,这种挤牙膏式的降价方式也让不少开发商吃尽了苦头,降价效果未达到反而加重市场观望。开发商在应对楼市危机中显得有些无计可施,力不从心。因为他们本身无法准确判断与把握市场,从2008年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趋势上看,首先是以政策调控引发的房地产行业调整,形成交易量的萎缩,但是随后经济危机跨海而来无疑雪上加霜。开发商面对变化的市场有些应接不暇,有些迟钝。另一方面,许多开发企业由于07年的盲直接造成08年的慌乱,造成局面难以收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市场噩耗下,手足无措,其实可以看出很多大企业在市场逆境中已经变形、走偏,心态显得不佳。
第三,现阶段对于降价是否有用的问题,才是目前让开发商焦头烂额的事情。在市场更坏的情况下,开发商对降价后的效果最困惑、担忧。在是市场转折之初,率先一步到位降价,效果毋庸置疑,例如万科的降价先行效果显著。但到目前开发商失去了降价的最好时机,降价首先要快,是个重要因素,因为快速降价,既能促销有能实现价格回归,而越到,就只能是价格回归,促销效果就大打折扣。
而正因为开发商对市场迟钝,在迟疑中观望,加之经济危机对需求市场信心的冲刷,造成需求市场更无信心。从购房者分析,他们信心全无,担心防价下跌,甚至演变成客户认为房价在经济困难时期必跌的心理。例如小盘降价,生死未卜,购房者会担心其实力而放弃选择。
再者,如果一个项目没有特定核心价值客户也不会轻易选择。所引发更深层的问题,就是目前是考验一个企业和项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时期,如果项目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使降价也无法形成提高成交量。例如,万科降价可能有用,客户会因为品牌与服务而追随。但是对于既无品牌,又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与项目,降价也不一定达得到效果。而造成这种局面也是开发商自食其果,在前几年疯狂市场下,开发商盲目、非理性开发,不少开发企业在专业、管理、资金等方面问题较多,企业不具备高水平的开发能力。这些“文盲”企业,即使降价无用。所以,到现阶段选择降价也未必是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
还有些高成本以投资型的项目,即使降价也无取得效果,因为他的成本决定了不是目前刚性需求的目标物业。真到血本无归时,宁可成烂尾楼,也不会亏本销售,因为大部分开发资金都是银行的钱。正因为这些原因,很多开发企业选择继续坚强。
对于不少开发企业,降价似乎在逐渐失去意义。开发商面临着形势更加严峻,在希望中不断绝望。曾经还梦想天降奇兵,但国家各种手段施救失灵。年底将至,似乎市场与天气一样,越来越冷,经济环境越来越坏。猪肉降了,养殖户把母猪都杀了,减产,减成本。开发商也被冻清醒,但最好的机会过去了,最坏的时期已到。开发商也在为生死存亡忙乱,不少开发商裁员降薪、缩减开工面积,推迟开工时间等来来缓解企业压力。
也许有不少小的开发企业在死亡线上挣扎时,还会选择大幅降价,也许有开发商“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是随着时间的进程,降价对需求市场的刺激效果在逐渐衰减。房地产将面临变革,大企业瘦身,小企业将濒临瓦解。不少企业将在等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死亡。
这个时候我想到一句:“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相信有不少优秀房企他们肯定能逆市而为,从容面对惨淡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