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单行道

标签:
人生单行道王阳明参悟情感 |
分类: 似水流年 |
http://s15/bmiddle/001oh3T9zy6ZCC9jYBg2e&690
http://s2/bmiddle/001oh3T9zy6ZCCaoIvL81&690
http://s13/bmiddle/001oh3T9zy6ZCCaTI3Wcc&690
http://s2/bmiddle/001oh3T9zy6ZCCbGuGZ81&690
实际上,人生是个单行道,不可能重来,再说时间也来不及了,时光机器、穿越云云都是奇幻想象罢了。可以看出来,和几年前相比,大家都变得平和多了,不再那么激进了,虽然进取之心大不如前了,但偏执之心也淡了,虽还没有勘破富贵功名,但都明白桃红柳绿也不过如此了。记得我上学时有很多梦想,想过成为侠客锄强扶弱,甚至想过治国平天下,构想过理想国的图景。工作后总想着干点事,经常提意见提建议。总认为公平公正是不言而明的公理,总认为凡事都要弄个明白,弄出个是非黑白。虽然看不起那些为名利而竞逐的人,但本来应得的名利被别人用苟且手段弄去,内心深处还是耿耿。
想到了古代的文人,他们胸中块垒难消,寻找消解的途径。看花赏月,纵情山水,与自然冥合,可忘记尘扰,净化心灵,然“自来登临感游目,况有磊砢难为平”,如心有不平,山水只会增伤感或触发慷慨之气。寻仙拜佛也可消除功利争竞之心,但仙佛茫茫恍惚,而现代佛道倡导人间化,其超脱排解功能渐渐失去。还有田园。古代文人做官不顺心时总想着归隐田园,田园是心灵憩息之所,但对现代人来说,学陶渊明归去来几乎不可能,无法归,“浮瓜沉李岂不乐,为少数顷山中田。”也不想归,不甘归,“沧州散发他年事,迟尔清江白石村。”还有酒可浇愁。麯糵为腐肠之物,暴饮伤身伤神,但不饮又不可,为有块垒须频浇。但不可能长醉不醒,“消愁酒醒愁依旧”。
其实也没必要寻找消解的途径,壮士终老归平和,随年龄变大,经历增多,心境自然会发生变化。英雄到老皆归佛,即使不是有意识皈依,自然会有那个心境,接近那个境界。我的四十岁生日是在北京的一座博士后公寓中过的。那天晚上在床上盘腿静坐,月光如水倾泻床前,公寓后窗外是一片竹林,微风吹过,沙沙作响,忽觉心中一片空明,回想以前,很多原本很在意之事,觉得不再那么重要,很多疑惑仍无答案,但似乎不成其为疑惑。知道了黑白可以颠倒,也就不再坚守所谓原则。明白了公平公正只是抽象概念,不再对不公愤慨莫名。明白爱情只是个理想理念,看到男女间的交易、欺骗、背叛也就不再感慨伤感。知道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明白了人生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没意义,也就不再去追寻终极价值。虽然还做不到对名利毫不动心,但不再像以前那样艳羡了。
想到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左右还惑的话,以后也不会明白了,就会惑一生了。由四十不惑,由公寓后的那片竹林,想到了明代的王阳明。王阳明年轻时学宋儒格物之学,宋儒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他穷格亭前竹子,竭心劳思,不得其理,七日后竟至劳神成疾。多年之后,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刘瑾矫旨下诏狱,受廷杖之刑,死而复苏,寻贬谪龙场。在贬谪途中,被刘瑾指使的刺客追杀。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龙场。龙场地处万山丛棘中,环境极其险恶,生活极其艰难,无屋可居,在山下结草庵而居,后移居山洞。缺粮少菜,生活无着,只好亲自劳作,种田南山。旧病复发,加上瘴疠外侵,忧郁内攻,又缺医少药,生命几危。地方官又秉宦官意旨,对王阳明加以凌侮。面对如许多苦难,王阳明动心忍性,经受灵肉的双重煎熬,焦虑彷徨不已,于是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中夜时分忽如大梦之醒,彻悟了“心即理”之道。不仅一切贵贱荣辱、是非得失皆可舍,连生死都可置于度外,剩下的舍无可舍、损无可损者唯“吾心”而已。王阳明悟此,激动万分,不觉呼跃,胸中郁闷阴霾一扫而空,其《居夷诗》云:“渐觉形骸逃物外,未妨游乐在天涯。”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本无爱憎之可取舍。富贵、贫贱、得丧、爱憎等等如飘风浮霭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无碍。王阳明龙场悟道那一年,接近四十岁。悟道之后,心灵既得终极安顿,心中充满光明,尘染无法累其心。其后王阳明经宁濠之乱、张许之难,在艰难困苦之际,生死存亡之间,毫不动摇。他不惧权势,不慕富贵,不戚贫贱,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纵横自在,既了生死,即超生死,其临终遗言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是一代大儒,其境界层次当非我辈凡人所企及,然正如王阳明所说,人之本心皆为至善,圣贤凡夫间并无不可逾越之鸿沟,区别仅在于修炼和本心复明程度之不同,只要用心修行,不仅可以做到王阳明,甚至可以达到圣人孔子的境界,超脱得失,超越生死。人生百年,很快就过去,也没必要想得太多吧,想到《儒林外史》的收尾词:“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