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雄到老皆皈佛

(2016-02-22 02:39:31)
标签:

龚自珍

皈依

色空

情感

文化

分类: 逍遥游

http://s10/bmiddle/001oh3T9zy6Zym3v4JXa9&690

http://s4/bmiddle/001oh3T9zy6Zym3WCC773&690

http://s12/bmiddle/001oh3T9zy6Zym4m7rB9b&690

http://s6/bmiddle/001oh3T9zy6Zym5dNRze5&690

http://s14/bmiddle/001oh3T9zy6Zym5JkiFfd&690

翻了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龚自珍在一首诗中说: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才人失志,英雄迟暮,需要排遣郁愤,消磨斗志,而排遣消磨的途径,一是醇酒美人,胸中块垒需醇酒浇,英雄垂泪需翠袖揾,二是山水田园。山光潭影空人心,田园静好可安身。但最终的寄托往往是佛道,英雄到老皆寂寞,不求仙道即皈佛。

龚自珍是近代思想、文学一大转折,身上有很多新与旧的矛盾纠结。他是虔诚的佛教徒,由净土宗起信,后转信天台宗,有诗云:狂禅辟尽礼天台,掉臂琉璃屏上回。他发愿断灭贪、嗔、痴,待自己成就后度尽一切众生。但他纠缠于官场政治,更沉迷于情欲之中难以自拔,最终也没能解脱。王国维曾指责龚自珍为人凉薄无行。龚自珍放浪形骸,多有艳遇,写了很多艳情诗词。他先娶外祖父之孙女,续娶何氏,又与旗女、表妹、贝勒遗妃顾太清、妓女灵箫、小云等有情欲纠葛。其诗云: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据说其暴卒即与其情乱有关,一说为顾太清夫家所害,一说被妓女灵箫毒死。

众红颜中,龚自珍最喜欢的是妓女灵箫。四十八的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结识了二十多岁的歌妓灵箫。他相信他和灵箫有缘,因为限韵赋诗,他抽到了字。灵箫让龚自珍少年时舞剑吹箫的狂侠之气复活,其诗云: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龚自珍前后只和灵箫相处十天,却为灵箫作了三十三首诗。既信佛,又沉迷情欲,龚自珍也意识到其中矛盾。他将灵箫的致命诱惑比作佛教徒难以抵御的天女散花:天花拂袂著难销,始愧声闻力未超。不过也可以由男欢女爱而参禅入定,由色悟空:阅尽天花悟后身,为谁出定亦前因。经历与灵箫的激情之后,龚自珍大彻大悟,世俗男女之情升华为宗教的悟道体验。佛教的欲界天中还有男女之爱。第三天焰摩天中,男女只拥抱就满足了。第四天兜率天中,牵牵手,听到对方声音,或者笑一笑,就很满足了。第五天化乐天中,男女之爱尽在不言中。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只要想想就满足了。龚自珍或从佛教中找到了解脱法门和精神爱之依据,得以走出难以排解之苦痛,恢复平静。

由龚自珍想到了谭嗣同。谭嗣同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仅三四年时间,如流星划过历史天空,却留下了不灭痕迹,其不灭痕迹因其所著《仁学》及其戊戌死难,而其从容就义之信念来自佛教。佛教中有法我两空之说,既然无我,也就不生不灭,死亡也就无可恐惧。谭嗣同《仁学》云:不生不灭,即生灭也。谭嗣同十二岁时,母亲、长兄、二姊于十二天内先后亡故,二十五岁时次兄又去世,亲人之死别,官场之污浊,家国之衰败,使他看透世事,崇信佛教。其《仁学》之核心思想平等、慈悲、无我皆来自佛教。其与夫人书云: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赠别学生云:我不病,谁当病者?

由谭嗣同想到了南宋的文天祥。每次读文天祥的《正气歌》,都激昂慷慨,感觉浩然天地,正气长存。天地间少了正气,就会充塞戾气、邪气、阴气,男人变得猥琐,女人变得低俗,庸庸碌碌,蝇营狗苟。只要还有一点正气,即使风雨如磐,暗夜沉沉,总还有一丝希望,终会扫除妖氛还云色,浩然正气盈宇宙。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儒家成人成圣的追求有关,但使他坚定成仁信念的,还是佛道思想。文天祥被俘押解北上的途中,遇到了灵阳子,与灵阳子的一番深谈,使文天祥悟得了大光明法,他在一首诗中说: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敛便神仙。人生聚散真成梦,世事悲欢一转头。有形的终归寂灭,不灭的只有真空。

还要说说北宋的王安石。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叱咤风云,到了后来,新法推行阻力重重,王安石受保守势力排挤,皇帝对变法失去热情,也对王安石失去信心,再加上长子王雱病亡,王安石心灰意冷,辞去宰相,退居江宁,定居钟山,皈依释氏。他有一首《望江南▪皈依三宝赞》:“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皈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於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王安石曾为《金刚经》、《维摩经》作注,归隐钟山,疏解《楞严经》,有《楞严经解》十卷,其《题自书楞严经要旨后》云:余归钟山,假道原本,手自校正,刻书寺中。时元丰八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其长女嫁宝文阁待制吴安持,思念父母,作诗寄给父亲:“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王安石接到诗,和诗曰:“青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将和诗和一部《楞严经新释》一起寄给女儿。

王安石推崇蒋山赞元禅师,《指月录》记载,王安石曾向赞元禅师请教禅宗要旨,但赞元禅师不作答,王安石再三追问,赞元禅师才说:“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质一。更一两生来,或得纯熟。”王安石请他说得详细点,赞元禅师说:“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又多怒。而学问尚理,于道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澹泊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辞去宰相后,王安石一度与赞元禅师一起隐居定林山中,曾写一首偈子赠给赞元禅师:“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赞元禅师圆寂后,王安石在其塔墓前痛哭不已。

元丰七年,王安石大病,自知不久于世,将半山园捐出,作为寺院,所有财产都捐给佛寺,自己于城中租一个小院居住。两年后,王安石去世。去世前,王安石写了一首诗《新花》:“老年少忻豫,况复病在床。汲水置新花,取慰以流芳。流芳在须臾,吾亦岂久长。新花与故吾,已矣两可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