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是日,阳光明媚,春风醉人,全家十余口,分乘几辆小车,欢歌笑语,向郊外的墓园驶去。
照例带着鲜花和大包的纸钱、冥币,自然还有不少逝者爱吃的供品。中国人历来孝字当先,别的不讲究,对这扫墓一事,却甚是认真。
离墓园还有半里路,道路就被来上坟的公私小车挤断了。无奈中,全家老少下车步行。十余人,成了在汽车中穿行的盲流。晚辈们身手矫健,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年老者缓缓前行,在汽车和人海中艰难跋涉。
一进墓园,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孝子贤孙。呐喊声,鞭炮声,喇叭声,配合着此起彼伏的烧纸钱的烟火,让你恍如走进了农贸市场或者乡村庙会。
好容易找到列祖列宗的坟头,发觉去年安放的香炉也不知道被谁拿走了。没有办法,只好凑合的点上几柱香,再仔细地摆放好各色供品。
准备烧纸的时候,隔壁的坟主,却放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空气中立刻弥漫了呛人的火药味。
胆小者,只好堵住耳朵,躲到一边,耐心地等着隔壁的祭奠仪式结束。
到处踅摸,终于找来一个刚被人用过的大铁桶,大家开始在里面烧纸钱,一边烧一边喊着祖宗们来拿钱。纸钱种类很多,除了黄草纸,还有美元、日币什么的,金银元宝更是不可缺少。烧了半天,总算烧完,然后,全家大小按男女老幼的顺序,依次行礼。
过去行礼是磕头,现在由于坟前地方太小,无操作空间,便改成了鞠躬。
鞠躬后,留下垃圾堆一样的坟头,大家集体下山。一路上,依旧是呐喊声,鞭炮声,喇叭声,配合着此起彼伏烧纸钱的烟火。
再下来的程序就简单了:上车,去饭店,全家聚餐。
一大桌人,挤得包间满满的。男人点的是白酒,女人点的是红酒和饮料。不一会,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全部招呼上桌。自然是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约两个小时后,留下杯残狼藉的饭桌,结束盛宴。小孩子拿着喝剩的饮料,女人们提着打包的饭菜,男人们赤红着脸,一边打电话一边剔牙,大呼小叫地走出饭店。
至此,祭祖活动结束。孝子贤孙们终于完成了一件每年必备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