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需日啖樱桃三百颗,我亦甘作醍醐人

(2023-11-27 08:59:08)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一本正经

醍醐只是陕西渭南一个不起眼的县城里一个不起眼的村子

但我很多北京的同事、外地的朋友都通过我的文字知道了它颇有文化意味的名字:醍醐村

他们的眼中的醍醐是这样子的: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一年三季瓜果飘香,

他们真心羡慕我,选择了三年驻外于此,过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神仙生活!

但在我陕西工作的同事眼中,却认为我误导外界

他们眼中的醍醐村,穷山恶水,民风刁悍,虽然也盛产水果,但樱桃品质不如县北,花椒不如韩城,冬枣不如大荔,苹果不如白水,柿子不如富平,黄花菜不如连家城。

我承认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醍醐村就是一个只剩老人和孩子的空心村,个别村民为了私利也会和我们企业无理搅三分,水果如果细品起来,在品质上还确实有差距。

只是我固执地无视这些,在我看来,这里四季分明,春天随处色彩斑斓,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杏花,黄色的油菜花,都不是星星点点的,而是一亩一亩的盛开,就像花的海洋。从4月的初夏到11月的深秋,瓜果次第成熟,走在田间村头,无论视觉还是嗅觉都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从香瓜到樱桃,从酥梨到西瓜,从葡萄到黄杏,从柿子到核桃,从石榴到苹果,暇不应接。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地,家家都种水果,办公室堆放的水果成箱成筐,只要过了一天,就几乎无人问津,任它寂寂寥寥地失去水分、干枯变坏。

我并不怎么爱吃水果,也并不怎么爱逛街

但我就喜欢走在田地里,看四时风光变幻,看麦苗由翠绿不知不觉地变成金黄,看灿烂的黄花菜照亮我的双眼和胸膛;一棵棵地寻找一株能结三个的玉米杆,一张张拍摄收割后洒满金色阳光的旷野。

我更喜欢闲逛四通八达有着干净水泥地面的村里,喜欢琢磨每一个冷清店面的名字,喜欢走进村民的家看看他们和城市不同的住房和摆设,喜欢听村民用方言闲谝斗嘴品味其中的妙趣,喜欢在村民晒秋的时候和他们聊聊花椒的成色、黄花菜的行情......

总之,对一切都很新鲜,对一切都很欢喜。

即使我经常在周末和节日,一个人孤孤单单,独守冰冷简陋的宿舍,无人话语;即使我在山枯水瘦、天蒙地灰的寒冬;即使我面对村企之间有时剪不断理还乱的一些纠纷,我也能让自己欢喜愉悦。

因为这份寂寥和清冷,这份苍凉和肃杀,这份无奈和争执,都让我更加清醒地了解这块既贫瘠又富饶的土地和这些既单纯又狡黠的村民。

这是上天给我最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是我一生中最贵不可言的人生财富。

所以,今天重读东坡的《惠州一绝  食荔枝》,突然之间觉得和东坡心有灵犀,东坡“不辞长作岭南人”,岂止因为能“日啖荔枝三百颗”?

他当时所在的惠州,属于岭南荒蛮烟瘴之地,多为罪臣流放于此,而东坡缺衣少食、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暂时寄居在郊外的寺庙。但一生颠沛流离、屡经磨难和打击的东坡并没有消沉,而是淡然接受,不以己悲,入乡随俗,扎根异乡,并以喜悦之情去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在文字中毫不掩饰流露出对岭南山水风物的喜爱,是啊,别人见到的是惠州的偏远荒凉、民风鄙陋、环境恶劣,但苏轼眼中的惠州确是罗浮山风景殊异,气候温暖,四季如春,荔枝、柑橘、龙眼、杨梅瓜果不断,而且每天实现“风骨自是倾城姝”的荔枝自由,这对一个吃货来说,就是再也不回繁华的城市,再也不做朝廷的命官,一辈子在此安营扎寨,也值了!

心安之处是吾乡,对醍醐,我亦如此!

惠州一绝
宋 苏东坡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