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雪上飞鸿的一生,竟也值了
(2023-11-26 12:26:20)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一本正经 |
母亲经常用“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来给我失败的情感和事业下注脚。
我承认,
在情感上,我经历了早恋、师生恋、婚外恋,最终还是孑然一身心茫然,孤家寡人枉自嗟
在事业上,我东奔西颠、南上北下,打一枪换一炮,最终一腔热血空自流,平庸如常身已老
但是当我今天重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时,竟然觉得自己“雪上飞鸿”的一生,也值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日读这首诗,完全忘了“知人论世”的古训,依然是习惯性的只会第一二句,从没有认真去了解作者写此诗的背景。
这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一首和诗。
历史上很多以文名著世的兄弟,比如曹操和曹植,陆机和陆云,班超和班固、周树人和周作人,但没有哪个兄弟有苏轼和苏辙这样的情比金坚的兄弟。他们如兄如弟,如师如友,感情深厚,二十多年来从未分离,一起读书,一同成长,并同年考中进士,少年成名。
后来他们各自赴任,要开始自己的宦海生涯,弟弟苏辙面对和自己朝夕相处兄长的分离和未知的仕途,写下了“相携话别郑原上,共到长途怕雪泥”的伤感之诗。
虽然只有26岁的苏东坡,虽然也认可人生如飞鸿一般,都走走、西停停,到处漂泊,只是偶然在雪上留下一点爪痕,似乎毫无意义。
但消沉不是东坡的本色,豪迈豁达才是他一生的底色。
他这么劝勉自己的弟弟,虽然在几年前我们进京赶考在渑池曾经招待我们的老僧已经作古,当年在墙上题过的诗已经无迹可寻,但老僧虽死他的骨灰已经放进新的塔里,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而你我当初骑着跛脚的驴,奔波在崎岖的路上人困马乏的场景仍然留在我心中,一直记忆犹新。
这里既有深情的回忆,又有放下过去,把握当下,顺应未来的坦然。
人生苦短,到底有何意义?
沉浸在过往的记忆里不肯自拔,或者对现实的境遇愤愤不平、怨天尤人,其实都大可不必。
人活的不过是一种体验,是真真切切的经历,是此时此刻的感悟,飞鸿在意的不是是否在雪上留下多少痕迹,它的目标就是远方,就是永不停歇的飞翔,去看远方的风景,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这么想来,我这雪上飞鸿的一生,竟也值了!
前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