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国心态看大赛
举世瞩目的奥运大赛正在北京鏖战,每一场比赛,每一个运动健儿的举手投足无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我们为之欢欣鼓舞,也为之捶胸顿足,大家带着不同的情感、情绪,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读每一场比赛和每一个运动员,甚至为“刘翔因伤弃权”、“郎平执教美国”引发一阵阵口水大战。尽管每次比赛,各大权威媒体也把于丹、王刚等名人、名嘴请进了直播室加以引导,但我们似乎并没有体现出一种应有的观战风范来。
到底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奥运?我想,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举办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奥运会,我们应抱有一种大国心态来看大赛。
何谓大国心态?最起码应有一种大气与大度,一种包容与宽厚,一种自信与平和,一种对运动员的慈祥与理解。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一是以自豪的心态看大会。
读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当光绪皇帝接到奥运邀请书时,居然不知道“田径”为何物;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直到1928年5月7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第9届奥运会时,中国才派了宋如海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我们同样不会忘记1932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第10届奥运会时,中国只有东北大学的学生刘长春,在得到爱国将领张学良8000银元的资助下,单枪匹马远赴洛杉矶参赛,成为出现在奥运赛场上的中国第一人。
今天,我们在自己的大地上举办人类历史上最盛大的奥运会,难道不自豪吗?而且,我们组织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奥运军团,布什来了,普京来了,连萨科齐也来了,来了90多个国家的首脑人物,我们还会创造人类奥运会史上的许多奇迹,这一切,够我们自豪的了。不论情形如何,我们都应有一种自信、自豪的心态面对北京奥运会。
二是以平和心态看奖牌。
中国应试教育里顽固的班级排名、个人排名、学校排名的作法依然搬进了奥运会,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小国寡民的劣根性。说得更严重一点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踏!我们的目标是要举办高水平的奥运会,“高”在何处?高在更好地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上,高在更好彰扬和平、友谊与梦想上,高在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和满意上。我们为什么要争金牌第一呢?多几块金牌、少几块金牌,一点也不会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金杯银杯,不如世界友人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世界友人的夸奖。以平和心态看奖牌,不仅能减轻运动员的压力,使之能更好地展示才华,更主要是它能彰显我中华大国的自信与大气,更好地赢得世界人民的爱戴!
三是以慈祥眼光看明星。
体育明星也是人,而且有许多是未成年人或刚刚成年的人,许多人比我们的孩子还小,他们身上肯定也有许多不足。那么多的媒体、那么多眼睛紧紧盯着他们,是欣赏还是挑剔?是宽容还是苛刻?是理解还是拨弄?这就取决于观众有不有大将风度了。作为一个大国国民,我认为至少要有一种慈祥的眼光看待明星。
今天“飞人”刘翔在跨栏小组赛时因腿伤临阵弃权,这的确令国人心痛和失望,随之观众唾沫四溅,指责多于理解,埋怨多于呵护。也有人振振有词写文“刘翔为什么不走完这100米?”,假如真是这样,国内外媒体又会怎么报道?国人又会如何评说?
我们应该真心相信这些体育健儿,他们面对这种人生难得的拼搏机会,一定会尽力的,我们要多一份理解,多用点慈祥的眼光看待他们。
四是以全球胸怀看“人才输出”。
郎平带着美国的女排队战胜了我们的女排,很多人感到心理不是滋味,甚至不理解,也有许多过激言论。对国人的这种带有浓厚民族情绪的反映,虽然不能简单地扣上“狭隘民族心理”的帽子,但至少缺乏种全球胸怀。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类似这种“平(郎)和(陈忠和)之战”、“师徒之战”或“同桌之战”在全球化时代会越来越多,谁也阻挡不了,体育明星已成为“行走全球的人”,排球如此,乒乓球、足球、兰球都会如此,体育无国界,正像歌星、影星无国界一样,越来越成为现实。
其二,人才外流虽然会增强对手实力,但正是这种对抗性的强化提高了各自的体育水平,如我国乒乓球的发展就是个很好的证明。同时,也正是这种对抗性的增强,使全球体育大赛变得越来越精彩纷呈。
其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假如各国的排球教练有许多中国人、假如全球的乒乓球教练有许多中国人、假如全球的足球教练有许多中国人,这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吗?我们又何患失去金牌呢?
北京电视媒体界有这样一种现象,据说中层以上干部开会不需要讲普通话,只需要讲湖南话就可以了,因为,从湖南电视台流到北京的人才太多了,而这恰恰是“电视湘军”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湖南人值得自豪的一个重要话题。如此,类似郎平到美国执教难道不值得自豪吗?
如此,以大国心态看大赛,奥运处处皆精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