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孟楫
孟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38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古籍记载的耀州窑辨识

(2024-08-04 08:23:43)
标签:

杂谈

       研究耀州窑发现,在记载耀州窑的古籍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宋朝记载有耀州窑,清朝记载有耀州窑,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明朝,却没有任何耀州窑文字的出现,竟然失载了,成为耀州窑历史的千古之谜。
       这是不可思议的。从古籍资料角度看,前朝古籍有记载,后朝资料有记载,明朝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也应该有记载,却偏偏没有记载。从物质资料角度看,这更不可思议。考古学、收藏学证明,当代存世的耀州窑瓷器成千上万,件件都是历经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件件都经历过明朝(哪怕是墓葬的,或传世的),明朝人或多或少应该见到过或使用过耀州窑瓷器,可是,却没有任何记载,使之成为耀州窑历史的大疑案。笔者拟就此大疑案作以探究,以破解此疑案,以辨识耀州窑在明朝的身份和地位。
            第一节    宋朝古籍记载的耀州窑
         宋朝文本记载的耀州窑,有多处,基本出自文人笔记。它是宋朝文人对于所见所闻的有感而发,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正是这种情况,使耀州窑一次次撞开宋朝笔记的大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按时间顺序看,宋籍中记载耀州窑最早的文本是《清异录》,面世时间在北宋早期。作者陶谷,长期任官在朝廷,累官至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是书记载的耀州窑有两则,一则是“小海瓯”:“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碗,状简古,号小海瓯。”一则是“耀州青榼”:“光禄大夫致仕,韦炳取三家酒,搅合澄窨饮之,遂为雍都第一,名瓷宫集大成。瓷宫,谓耀州青榼。”两则记载都敲门叫响地提到了耀州窑,都提到了耀州窑产品,一个是瓷器大酒杯,叫小海瓯,一个是瓷宫大酒壶,叫耀州青榼。榼,是唐宋时期最时髦的酒具,耀州窑工匠把它做成了“瓷宫”。
       另一本记载耀州窑的宋籍叫《老学庵笔记》,作者陆游,是书记载:“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陆游不但知道耀州窑,还知道越窑,还知道余姚县秘色瓷,证明陆游还是瓷器方面的行家里手。陆游告诉我们,青瓷的家族成员有耀州窑、越要和秘色瓷。
       第三本记载耀州窑的古籍叫《坦斋笔衡》,作者叶寘。但是,《坦斋笔衡》早已失传,其关于陶瓷的论述被元朝陶宗仪的《辍耕录》所引用,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宋人叶寘说,宋朝青瓷系列有汝窑、河北窑、唐窑、邓州窑、耀州窑。
       第四本记载耀州窑的宋籍是《清波杂志》,作者周煇。具体文字是:又尝见北客言,耀州黄浦镇烧瓷,名耀器,白者为上,河朔用以分茶。出窑一有破碎,即弃於河,一夕化为泥。”很显然,这位“北客”是金朝人,既知道耀州黄浦镇,还知道“白者为上”。这位北客还目睹了德应侯碑,从碑文中知道耀州窑碎瓷弃於河,“一夕化为泥”。实际生活中,此现象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     清朝古籍记载的耀州窑
       明朝已降,中国的瓷都就转移到了江西景德镇,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不仅陶瓷生产形成规模,即使陶瓷理论研究,也拉开大幕,成果是《景德镇陶录》一书的编撰。是书《古窑考》一节记载了34个古代瓷窑,第16位是耀州窑,文字是:“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后烧白器,颇胜。然陶成,皆不坚,亦茅损,所谓黄浦窑也。”不言而喻,此记载是出于宋朝文人笔记,知道耀州窑,知道耀州窑白瓷,但是,不知道德应侯碑,也就无法全面认识耀州窑。
       在《古窑考》中,还有“关中窑,今西安府、咸阳等处,陶以供御。”仅从最后一句看,应该是耀州窑所为。今天的考古学证明,在陕西关中地区有“供御”职能的窑口只有耀州窑,是书把耀州窑当作了关中窑。《古窑考》还记载了“鼎窑,今西安府之泾阳也。”鼎窑即鼎州窑,出自《茶经》一书,考古学认为它是唐代的耀州窑。《景德镇陶录》记载证明有清一朝已经不能明确陕西关中地区的陶瓷窑口了,所以在关中就出现了三个古窑。
       但是,《景德镇陶录》并不是有清一朝第一部关于陶瓷的书,在它之前的乾隆年间,就诞生了一部陶瓷专著,书名《陶说》。作者朱琰,一个立志书写陶瓷史的人。朱琰说:“若陶器一类,实前人所未备,此书允推创制。”历史证明,朱琰的《陶说》一书,确实是中国古籍陶瓷类的第一步专著。该著很有特色,“说今,说古,说器,犁然秩然,独致详焉。”作者把古籍记载,明清官窑、古代名窑、所知陶器统统梳理了一遍,并记录下来。结合起来看,互相照应,互相补充,才可能达到“独致详焉”。
       是书最有价值的记载是"说器“,全书共六卷,有三卷都是“说器(上中下)”,他把陶瓷史落在了陶瓷产品上,以物为史,可谓慧眼独具。说器,必然说到窑,这样就避免了一些窑口在"古窑考”中的缺失。如耀州窑,并没有出现在“古窑考”中,而是出现在“说器中”里:“小海鸥(瓯)。《清异录》:耀州陶匠创造一等平底碗,号小海鸥(瓯)。”又:“酒榼。《清异录》:瓷宫,为耀州青榼。”并为榼注释:“昔有遗言: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酒器有钟,有榼,其来已久。”耀州青榼是一种自古就有的酒器。
                  第三节   明朝记载的瓷窑
       有明一朝,有许多书籍都记载着陶瓷,或官方文件,或收藏类书籍,或休闲类书籍,或文人笔记,如《宣德鼎彝谱》《格古要论》《燕闲清赏笺》《辍耕录》《清秘藏》等。这些书籍都存在着一个反常现象,都没有记载耀州窑或耀州瓷,令人费解。下面,不妨先看看它们的记载。
       1.《宣德鼎彝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