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芮国墓珍宝铜翣文化纵横谈

(2023-03-05 08:02:55)
标签:

杂谈

       中国古代文明的惊世骇俗几乎全归于墓葬:贾湖、红山、良渚、凌家滩、妇好墓、虢国墓、中山国、曾侯乙、兵马俑、海昏侯、马王堆、十三陵、清东陵······哪个文化人不能脱口说出十个八个呢?这还远远没有个尽头,刚到了21世纪,奇迹就发生了,在一个100公里的距离内,出现了两个大墓群,墓主叫一个名字:芮公。墓中都出土了许多奇珍异宝,个个精美异常。两个大墓,一个出在陕西韩城梁代村,时间是2005年。一个大墓出在陕西澄城刘家洼,时间是2018年。两者的发现间隔不过十几年,好像是前后呼应,联袂登台,这个震天价响,那个惊艳中外。晚出的刘家洼芮国遗址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问世近20年的梁代村芮国遗址也成为央视《探索·发现》2023年2月节目的鸿篇巨制,这些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被历史湮没了二三千年的芮国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既要被奇珍异宝所震撼,更要追溯奇珍异宝背后的文化!宝物可贵,文化更可贵。那么,芮国宝物究竟给我们记忆了多少历史文化,我们不妨以管窥豹,一探究竟吧。
       按西方观点,文明的标志是文字、城市和青铜器三要素,笔者理解,这只是西方历史的写照,它只适用于西方,拿到东方或南方就不适用了。譬如拿到中国,它就显得很幼稚,很苍白。在千变万化的彩陶面前,在晶莹剔透的玉器面前,在一笔一划、巧妙组合的符号纹饰面前,你能否定它就是文明的表现吗?它可是比所谓的三要素要早得多了,起码早二三千年。即使三要素出现了,这些彩陶、玉器和符号纹饰依然存在,并且与三要素争奇斗艳,你能否定它就是文明之光吗?下面,就解剖一例芮国墓珍宝——翣,看看它背后的文明程度有多么深厚,多么博大。
       翣,读音“啥”,一种湮没在两千年前的棺饰。从古籍文献记载看,至汉代,人们已经不了解翣为何物了,《说文》的注释是“棺羽饰也”,还知道翣是一种棺饰。《小雅》的注释是“大扇”,连是棺饰都不知道。陕西东部,黄河西岸的芮国墓的发现,出土了多件翣,人们才知晓,翣的主体形式是山字形,由铜片构成,好像是置放在棺椁的身上。很显然,这个翣,在生前绝对不是这么个样子,残留的翣应该只是它的骨架。
       墓中的翣,很不起眼,但却“起心”,有人会问,简简单单的一个铜翣,怎么敢放在棺椁的头上?同样的一个翣,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墓多,有的墓少?如27号墓一个墓中就出土了8件。一查古籍,才知道这是规定。《礼记》记载:“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天子驾崩了,要停放七个月才下葬,棺饰是“五重八翣”。专家考证,27号墓是芮桓公之墓,是一个诸侯王,他也使用了八翣棺饰,这不是僭越吗,毫无疑义是僭越。笔者的疑问是芮桓公凭什么僭越?
      这 一问,再一学,答案出来了。一是源于姬姓。周朝是姬姓人当家的,天子姓姬,芮桓公也姓姬,如果按辈分,搞不好芮桓公还是当时天子的长辈呢。二是源于京畿要地。按民俗学讲,京畿之地的本家人,就是最亲近的,最可靠的,天生就高人一等。生前可以享有天子级别的珍宝,如金、玉佩饰,死后也可以享有八翣棺饰。三是源于翣的样式。笔者认为,使用翣饰的样式比使用翣饰的数量更重要,样式是皇家专利,非至亲无从所知。这就是汉代工具书说不清翣的原因。电视纪录片《样式雷》就讲了清王朝宫廷建筑样式专人专管的故事,皇家建筑是这样,皇家的丧葬仪式也是这样。
       《世本·作篇》云:“武王作翣”。翣,是周武王的发明,一个模范帝王的发明,还被记入史册,是非常特殊的,它应该是周朝礼仪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姬氏家族规矩的需要。还值得一问的是周武王为什么将翣饰做成山字的模样?答案从天而降,从天而降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另一座墓,一座叫中山国的墓。
       西汉中山国墓也出土了翣,还出土了许多山字型“国标”,还出土了一组祭祀大山的陶俑,专家们将这些现象联系起来,得出中山国人有山崇拜的习俗。其实不仅仅是中山国人山崇拜,而是整个中华民族都山崇拜!中国古籍里,山崇拜几乎是铺天盖地,《山海经》有《山经》,《山经》说:“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其《西山经》说:“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尚书·舜典》记载:“(舜帝)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史记·封禅书》云祭祀泰山的帝王多达72人,其中有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请注意,在祭祀泰山的帝王中,前有黄帝,后有周成王,周武王作翣受到传统文化的启迪应该是毫无疑义的了。 至此,翣的山字形文化应该结束了,但是,却结束不了,更大更深的文化又出现了。陕西民间收藏的黄帝玉兵权杖也是山字型,中间有人面,有云纹,与芮国墓出土的翣饰几乎一模一样:山字型、人面纹、卷云纹。李零先生考证,所谓的莲瓣纹、波折纹等实际是山形纹,换言之,山形纹饰是古代中国礼器的主体纹饰,都是山崇拜文化的结晶。一个翣,体现竟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黄帝“自土沮漆(渭北)”,是姬姓的始祖,周氏族是姬姓的嫡系,周氏族是黄帝文化的最好传承人,他们不但传承了道德经,也传承了翣礼仪。芮桓公得到了黄帝文化的真传,芮国墓珍宝将黄帝文化深深融入其中,等待着我们去识读、去学习、去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