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南宋作品考证》一书,使用了47.2万字的篇幅以及206个专题考证了《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为南宋,成为百年来《水浒传》断代研究的最大成果,但作者却说:“这只是开了个头。”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作者在“显摆”,在“虚伪”。笔者则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该作者说了大实话,许多古代疑案,并不需要一系列证明,只需要一个证明就行了,哪怕是孤证!如在古籍中就一处记载,在考古发掘中就一处古籍,两个恰好吻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说证明《水浒传》是南宋作品,只要有一个铁证,也是可以证明的,笔者认为考古学发现的黄泗浦遗址,就是一个证明《水浒传》为南宋作品的铁证。诸位质疑,不妨一观。
黄泗浦遗址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庆安村,2008年被发现,10年6次发掘,硕果累累,2018年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中,被冠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不是考古学的发现,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对这个黄泗浦都是陌生的,甚至于什么是浦都含糊不清。
查字典,浦,《说文》的注释是:“浦,濒也。”濒与滨通假,濒就是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乍浦,(在浙江)。浦口,(在江苏)。”从工具书看,古今的浦字,含义基本是一致的,就是滨的意思,河滨或海滨。黄泗浦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工具书关于浦字的注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浦,不仅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而且还是船只停泊或出入的码头、港口,而且还是市镇。
黄泗浦遗址的发现,完全可以用石破天惊一词形容,它不仅发掘出了大量的港口、城镇遗存,如河道、栈桥、房屋、寺院、水井、灰坑、水沟、仓廒、陶瓷、石雕像、铜钱、砖瓦等遗迹遗物;还发现了唐代大和尚鉴真一行曾在此逗留了二十多天,并由此出海东渡日本的历史。笔者则是发现了它与《水浒传》创作年代的关系,其中曲径通幽,惟妙惟肖,令人着迷。
《水浒传》(百回本)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道:“又走不过数里多路,只见前面来到一处,济济荡荡鱼浦,四面都是野港阔河。五个人行至浦边,一条阔板桥,一座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道‘飞云浦’三字。”短短的六七十字,就把飞云浦的环境、性质、作用介绍了个淋漓尽致。文字背后,耐人寻味:飞云浦是个“济济荡荡的鱼浦”,四周都是野港、宽河。浦边有一条阔板桥,桥上有牌楼,牌楼上有牌额,写着飞云浦三个字,均暗示这里并不是荒郊野外的滨,而是人来人往,摩肩擦踵的闹市。浦上有人家,浦上或附近有市镇。附近有阔河,就是说飞云浦有出路,通大河或大海。
将飞云浦与黄泗浦比较,两者不是很像吗?名字像,长得也像,都是浦字辈。《宋史·河渠志》记载“平江三十六浦”,专家考证黄泗浦为其中之一。都有人家,北宋置庆安镇,镇址就在今天的黄泗浦遗址。《姑苏志》卷十二云:“故海滨三十六浦,各置巡检寨。”浦还有行政机关,还有政府官员,难怪连鱼浦都是济济荡荡的。都有板桥,都有阔河。黄泗浦遗址现距长江14公里,所谓的阔河,应该就是长江。在古籍旧资料、考古新资料里,没有比飞云浦与黄泗浦更像的了。正是这个像,才使笔者判断出《水浒传》成书于南宋!
在古玩鉴定圈内,有句行话:细节决定真伪。通过细节,发现古玩的真伪,在鉴定活动中无往而不胜,将其运用到古籍的断代上,同样如此。你不是那个朝代的人,你就不会知道那个朝代的细节。按理说,宋朝的浦,不应该成为历史的细节,但是,在历史记载中,长时间的历史记载中,它就是细节。是细节,就容易被忽视,被遗忘。在宋代古籍里,浦字比比皆是,到了元代,就少多了。到了明代,就难得一见了。查《宋史河渠志》和《明史河渠志》一看就一目了然。再查当时官员关于水利的奏折,同样如此。如宋朝中书舍人许光疑奏:“苏州水患,莫若开江浚浦。”“良由开松江,浚八浦之力。吴人谓开一江有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句句不离浦。明朝官员吴执中“言顺导水势”一文,约810字,竟然一个浦字都没有。什么原因呢?《宋史·河渠志七》记载:“绍兴初,以金兵蹂践淮南,犹未退师。四年,诏烧毁扬州湾头港口闸······勿要不通敌船。又诏宣抚司毁拆真、扬堰闸及真州陈公塘,无令走入运河。”宋金战争毁坏了扬州一带的水利设施,致使大量浦湮没,黄泗浦应该也在其列。黄泗浦遗址发掘出明代墓葬,直接挖到了宋代文化地层,证明黄泗浦已经消逝。
既然明朝的官方都不知道什么浦了,小说家会知道吗?肯定不会知道。连浦都不知道了,还会在作品中写出鱼浦、板桥、阔河吗?肯定不会。只有当朝人写眼前事,才会细致入微,才会准确无误。所以,有人将《水浒传》定为明代作品,确实是可笑的、幼稚的。明朝郎瑛《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书本。”明朝藏书家郎瑛认为《宋江》(水浒传)的两位编著者罗贯中和施耐庵都是杭州人。高儒《百川书志》云:“《忠义水浒》一百卷,钱塘施耐庵书本,罗贯中编次。”同样认为施耐庵是杭州人,是有道理的。不是杭州人,就不会知道平江三十六浦,就不会那么细致入微地描写飞云浦。
前面笔者说,仅一个黄泗浦遗址与飞云浦的相似,就可以一锤定音,断定《水浒传》是南宋作品,其实不是这样,而是在《水浒传南宋作品考证》的基础上,笔者又增加一个证据而已。《考证》一书,已经考证了许多失载的历史,如四六文、完颜亮的念奴娇词、松江县等,都足以证明《水浒传》是南宋作品,本文的价值在于考古学的证明。笔者信奉二重证据法,并坚持认为只有经过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正确的历史。
黄泗浦遗址已经证明了许多,已经证明了它与鉴真的关系,也应该证明它与《水浒传》的关系,它与《水浒传》作者的关系,它与《水浒传》创作年代的关系。完全可以说黄泗浦就是飞云浦的原型,飞云浦一定出自平江三十六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