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究黄帝臣雍父作臼

(2022-05-31 08:25:14)
标签:

杂谈

       杵臼, 是古代的一套加工工具,发明于上古时代。《世本·作篇》记载:“雍父作杵臼。宋衷曰:雍父,黄帝臣也。”雍父制作了杵臼,雍父是黄帝的大臣。东汉的桓谭在其著作《新论·杂事》说:“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宓牺制造了杵臼,人们生计得到保证。宓牺是百王之先,黄帝是五帝之首,两人为一个石头窝窝打起架来。孰是孰非,值得一辩。路径是考古新资料。
       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木杵一件,通体刨光,杵头呈球形,长22厘米,柄径2.6厘米。距今8000年。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木杵,头呈椭圆球形,长92厘米,柄径5厘米。距今7000年。
        广西豹子头遗址出土一件石杵,长14.8厘米。距今7000年。
       安徽侯家寨遗址出土石臼三件,器型较大,不规整,上部中间有一个圜底形臼窝,长37.6厘米,宽27.5厘米。距今7000年。
        山西柳林县杨家坪村发现一件石臼,呈圆台状,高63厘米,臼窝口径40厘米,深40厘米。距今7000年。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出土陶制蚕蛹、蚌镰,以及一套石臼石杵。距今6000年。
       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出土石杵臼一套,臼呈不规整的圆球形,中部臼窝平滑,高18厘米,长15厘米,宽28厘米。臼窝深16厘米,窝径12厘米。杵为圆柱形,长18厘米,径6.2厘米。距今5000年。
       考古发掘中还有一种“地臼”,在地面上捣个窝,用火烧结,使窝壁结实,用于粮食加工。出土地臼的遗址有河南青台遗址、江苏大墩子遗址、湖北红花套遗址等,均距今5000多年。
       出土新资料证明,在8000年至5000年的上古时期,都有各类杵臼存在。按先后原则定输赢,胜者应该是宓牺,因为宓牺比黄帝早几千年。但是,为什么《世本》记载的是“雍父作杵臼”呢,汉代人更是在自己制作的石臼上,刻意浮雕出黄帝的云纹标识,认为石臼就是黄帝的作品。河南内黄三杨庄村汉代遗址一次出土了四件石臼,其中圆形石臼3件,方形石臼1件。方形石臼高22厘米,上边长25厘米,下边长16厘米,呈斗形。在臼身面浮雕着一幅醒目的云纹。见下图。
深究黄帝臣雍父作臼

可见,黄帝臣制作杵臼绝不是古人的胡言乱语,它一定有根据,值得再辨。继续以新资料为路径,就追溯到陕西临潼姜寨遗址。1972年,姜寨遗址出土一套绘画工具,出土时位于一人脚下,工具上有颜料遗存,经鉴定为三氧化铁。这套绘画工具被命名为石砚或研磨器,是加工颜料的工具。笔者则认为,姜寨遗址出土的所谓石砚石棒应该是杵臼,黄帝臣雍父制作的杵臼。从姜寨遗址的年代看,它有半坡类型、史家类型,而史家类型就是黄帝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姜寨遗址属于上古雍州,所谓的雍父,就是雍州汉子。从彩陶文物上看,姜寨遗址有葫芦瓶,有人面纹装饰,与黄帝文化吻合。原来此杵臼非彼杵臼,雍父制作的杵臼是颜料研磨的工具,与粮食加工的杵臼有区分。见下图左图。
深究黄帝臣雍父作臼
       仅此而已吗?非也。日前,笔者在陕西富平中华郡黄帝铸鼎文化研究院的展柜里也发现一件石杵残件,长十多厘米,径七八厘米,使用痕迹明显,出自盘龙湾遗址,年代属于仰韶文化,应该也是雍父作杵臼的实物证明。证明杵臼不仅出土于墓葬的画工之身,也出土于黄帝的铸鼎之原,也是矿物加工的重要工具。再结合葫芦瓶功用看,杵臼也是丹药加工的重要工具。
        再从颜料加工的考古新资料看,中国的颜料加工历史非常早,早到两万年以前的下川遗址,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上百件研磨器(杵臼),半坡遗址出土了6件研磨器,证明杵臼加工颜料的历史比黄帝早得多,这就与雍父作杵臼又矛盾了,这现象该如何解释呢?笔者从杨官寨遗址找到答案。杨官寨遗址发现了又一名画工,一具尸骨旁,放置着一套绘画用具,证明着死者生前的身份是画工。《世本·作篇》说:“史皇作图。”一个叫史皇的人制作了图画,史皇也是黄帝大臣。上古绘画比黄帝时期早很多,古籍归于黄帝臣史皇作图,与考古学不符。从遗址发现的两位画工看,黄帝时期由于需要大量的图画,如彩陶、图腾等,黄帝就制定了画工制度,有人专门从事绘画业务。故而,就有了黄帝臣史皇作画的记载。
       深究杵臼,可以看出黄帝时代致力于人文建设的方方面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