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加,被人们誉为“葡萄牙罗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未像今日划分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时,曾在长达600年的时间长河中,成为整个半岛的“梵蒂冈”。作为宗教的“首都”,布拉加修建了大量的意大利风格的教堂、修道院、喷泉、宫殿及雕塑。尽管到1716年,布拉加失去了宗教之都的地位,但它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宗教中心予以保留,而且每年葡萄牙最重大的宗教活动:“圣周游行”,都是在布拉加举行。

(现代化的Braga车站)
布拉加的车站位于城市的边缘,装修现代,似乎与古城的身份不符。这里的居民都是蒙受上帝恩宠的臣民,他们世代居住在这个葡萄牙内陆的圣城,与外界少有接触,对其它语言知之甚少,我试着问了两个路人如何到市中心,却不得要领,只好自己跟着感觉走。
一处华人开的杂货商店成了我的救星,浙江来的女店主给了我许多有用的信息。闲聊中,我惊异于她们为什么跑到欧盟最穷的国家中一个内陆小城来做生意,女店主讲她是从欧洲其它国家转战于此,为的是找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城市做买卖,可是近两年来,该城已有近三十家中国人开的商店落户,容量已趋饱和,生意愈来愈难做。这真让我惊叹不已,我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告辞出来向老城区进发。

(圣母大教堂)
(精美的圣母子祭坛)

(三位一体圣像)
(皇家棺椁)
布拉加的大教堂即圣﹒玛利亚教堂是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古城的最好见证。公元七世纪时,摩尔人曾经血洗过布拉加。光复运动后,在十一世纪,堂.佩德罗主教 在一幢毁坏的摩尔人建筑原址上,建筑了这座圣母大教堂。尽管最初的结构是古罗马式的,随后历代的修缮和改建,使之产生很大的变化,其内的祭坛已多为巴洛克风格了。
经问询处一位很帅,英文很棒的小伙子的指点,我穿过市中心一片布满红花绿草的步行街,乘坐N2路公共汽车,向五公里外的另一宗教圣地进发。
(步行街)
N2的终点站即是埃斯毕尼奥山的半山腰,这里风景秀丽,枝繁叶茂,像一处世外桃源。经过一个石砌的拱门,我开始拾阶而上,向山顶进发。
上山的台阶不高,很舒缓,山中清新的空气随微风吹入肺腑,使人身心畅爽。每一处台阶的转弯处,绿树掩映中,都有一处圆顶建筑,内有一组耶稣受难雕像,记录着耶稣受难之路上的场景。数数一直持续到山顶,共有十四处之多。
(上山的入口)
(每个山道转弯处的小殿)
缓行的台阶一直将我送到正对着教堂的气势恢弘的朝圣台前,五百年前建造的石阶一路折返着引人走向著名的耶稣大教堂。每一层台阶上都有精美的人物雕刻作品和风格迥异的喷泉:喷泉的泉眼分别从雕刻人物的眼睛、耳朵、鼻子、嘴等器官流出,标新立异,印象深刻。
上到山顶,一幢新古典主义的宏伟建筑映入眼帘。走入其内,则看到华丽无比的文艺复兴式的大殿不逊于罗马的万神殿。
无论是在花岗岩墙面贴挂的油画,还是在基座上摆放的雕塑皆为精品,教堂的屋顶美轮美奂,衬托的水晶吊灯倒显得平庸无华。而圣坛上一组耶稣受难的栩栩如生的雕像,则是大师的杰作,其展现力令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使朝圣者无不动容。

(耶稣受难之旅)
(宏伟的台阶)

(多孔喷泉)

(鼻子/嘴/耳朵/眼睛出水的喷泉)

(十字架喷泉)
(接近山顶)
(耶稣大教堂)

(圣殿)

(耶稣受难的群雕)
(屋顶)
无论信与不信,耶稣是世界上亿万人的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归属,曾经对基督教抱有偏见的德国诗人歌德,在晚年也不得不感叹:“如果真要是有神降临这个世界,那他一定出现在耶稣这个人的身上”。据今年中国的社会科学院的统计,我国已拥有正式的基督教徒2300多万人,而民间实际的教徒人数早已超过5000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于信仰缺失的中国人是一个“福音”。在当今,权利和财富成为宗教般要求的价值观下,六神无主的国民至少有了一个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精神依托。就像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所表述的那样: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信仰,他会选择基督教,因为他的企业文化和基督教义最相吻合。(又走题了,back to the trip)
(山顶的花园)
(山顶的湖)
(山顶的湖中泛舟)
(俯视布拉加城区)
斯毕尼奥山实际也是当地的一处风景名胜,山上长满一片片橡树、桉树及山茶花、含羞草等植物,还有几家度假酒店建在耶稣大教堂的周围。奇妙的是山顶有一个美丽的湖,许多当地人在休假时会来湖上泛舟,而我所感兴趣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古老、美丽的城市——布拉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