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超越自己?

(2012-10-31 08:38:18)
分类: 读书与影视笔记

——解读对刘墉写给儿子的信《超越自己》的理解

文/飞舞

 

我在读一本小书,同时也在读一本大书。这是沈从文说的一句话。可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分明也感觉到了这一点。

 

快乐就是积极的生活。

积极的生活里有积极的心情,积极的心情包含着心中的热爱,有了热爱,便会愿意付出一切。喜怒哀乐烦恼忧愁,当中好的事情只占了两样,其余六样事情都是不好的,那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坦然地面对,如何坦然地接受,这是一个人面对命运的态度问题了。不抱怨生活,学会换位思考,快乐就会尾随而来。快乐是一种能力,需要练习。爱惜自己的人会让自己快乐,不爱惜自己的人,只会抱怨生活毁了他。殊不知,若是你不愿意,谁能伤得了你?一个人所有的痛苦烦躁不安,那都是因为自己愿意给别人机会让别人来伤害你。

 

过去常使父母为子女计划未来,现在是否让子女到了相当的年龄之后,就自给计划未来,父母只担任参谋的角色呢?

信息爆发的时代,已经和我们小时长大的环境大大的不相同,如果不学会接受新的理念时刻学习接受新事物新信息,还在用小时我们潜移默化的问题多多的家庭教育的话,那么,注定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好的教育方式,就是采撷传统教育中的精髓,结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新型趋势,再根据自己孩子身上的特征,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方式还真不好找,因为时代在不停的变化,这方式也在不停的变化。

 

不论你的文章、绘画、弹琴目前有多么好,只要那不是出于你内在学习冲动而获得的成就,便不算一回事。

只要在父母身边一天,任何出色的能力都是父母给的,不是自己的。只有离开父母以后的有出息,才是自己真正具备的能力。我也经常对学生这样说,当然也对我的小女这样说。就算他们似懂非懂也没有关系,总有一天会明白。

 

奥运真正的精神,是把我们自己硬推倒自己的极限之外(push your  own  limits).这句话也适合形容天才。只有那种不向自己既有的能力屈服,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总是试图超越自己,抱着一种不服、不平,甚至愤懑,以自己为敌,追求突破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天才。

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掌声和鲜花,却忽视了,这掌声和鲜花的背后,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心血以及承受的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这压力,自给的,也有他人给的。肤浅的人看到的只是表面,深刻的人会看到本质。

 

如果你不给自己压力,要求自己出人头地,到后来,还是可能失败。

人性的弱点之一贪图享受不爱动脑筋。那些总想超越自己的人,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即便不成功,但是,在这个费心费力又费脑的过程中,已经收获了好多。有时候,关注过程的快乐远比关注结果的快乐要多得多。

 

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再改,不如一开始先多花点时间,学会正确的方法。

从自身的打字习惯说起娓娓道来,非常感慨地得出这个结论。可见,好的习惯具有伟大的力量,坏的习惯同样具有超级破坏的作用。

 

什么叫做没有灵感?这只是人们没创作时的一种托词。为什么不去寻找呢?

但凡喜欢写文字的人都会有这种切身的感受。是的,寻找灵感远比等待灵感要主动得多。犹如守株待兔的猎人,主动出击的总比被动守候的要收获多,一个道理。

 

以客观的角度看世界。我们都生活在一种错觉里,对彼此动机的解读经常是错误的。

前一句话是刘墉经常对儿子讲的话,后一句是刘轩在读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的第一堂课的第一句话。我们很多时候总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主观的去看待问题,站在自己的位置想别人的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一下问题,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太主观的世界里,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之心,唯我独尊。防人之心不可无,已经成了21世纪的主导,这都是社会价值观混乱的后果。但是,无论这个社会有多坏,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真善美。人的一生成长,会有很多的变化,好的坏的,都有。一个社会的成长同样如此。

 

如果别人说的一切,我们都相信,那我们自己的观察力不是浪费了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道理。太相信别人,我们自己呢?

 

最好的老师,教你活的学问,并且引领你进入更宽广的天地。

好的老师,只是点引,并不教。只是可以教,也可以不教,但是,知识以外的,是需要有悟性的。好的老师,启发一个学生的悟性,由点及面。

 

当你被奉承的时候,千万注意你为什么被奉承。

奉承有真奉承和假奉承。真心的奉承,这是赞美,那一定是因为你身上有过人之处,值得赞美。但是,如果没有过人之处,那一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西方哲学家赫伯特说:“一个人如果20岁不美丽,30岁不健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聪明,那么,就永远失去这些了。”

假如上述所说的,什么都没有那也不可悲,可悲的是一个人到最终都没有悟性以及一颗安之若素的心。

 

在这个人性光辉泯灭与人生价值混乱的社会,尤其应该慎重,防人之心不可无,已成为21世纪生存的基本原则。

不仅现在的中国如此,就是现在很强大的美国,曼哈顿虽然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却也阻止不了治安的混乱以及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疑、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没有更高的理想;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我们未能突破,因为不想去突破;我们无法发挥潜能,因为不能超越自己。

一针见血,指出人性弱点所在。喜欢这样直指人心的话,有分量,帮助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的弱点症结所在。有时候很多道理我们都懂都明白都知道都清楚,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其实就是能力的问题,以及一个人又没有魄力和决心的问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