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创新潮最终为何都趴在了现实的沙滩上
(2010-07-20 10:19:39)
标签:
杂谈 |
最近,一向开风气之先的深圳又有不少新做法,比如深圳市公安局开通微博。其实不止深圳市公安局,还有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开通微博,网络问政一时间成为一个热词。
对于期盼政治更加清明的民众来说,这些创新都算好消息。问政形式的不断创新,自然应该鼓励。执政者如果裹足不前、按部就班,就容易陷入僵化的庸政。这一点,时下好像不太用担心了。不仅仅是开通微博,全国各地纷纷在要求加强网络问政,形势则可谓是花样百出。
不过,各地热衷于问政形式的创新,万花筒似的,只怕有些流于形式,成为一个秀。花样翻新,观众反倒忘了去探究花样背后老百姓有无实质的受益。
说到公安局开微博,前不久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叫好声不断。叫好者认为,警察们开微博能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能深入了解社会心理,一定程度化解社会矛盾。我很困惑,没有微博我们的警察就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几千年了,世界上都没有网络这种东西,但尊重民意、勤政廉政的公务员群体和个体层出不穷,并没有因为没有网络这个世界就黑暗一片。
说起来,网络平台的出现,只是一个问政形式的变革,对于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距离并无实质影响。执政者与民众亲不亲、近不近,取决于执政者执政的目的和初衷,如何让执政者与民众更亲更近,则更多依赖于民众对于执政者有多大的监督权。
如果警察们上个网开个微博就能解决这些问题,那电话或者手机出现的时候,天下早就大同了,我们何须还在苦苦建设和谐社会呢。实践告诉我们,电话出现了,“110 ”成立了,百姓求助报警确实方便了,但并没有彻底改观社会的治安以及民众对于警察的态度。网络其实与电话一样,只是人类社会生活更方便、快捷的一种技术。可技术从来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因素,只是一个辅助因素。
各地的创新,往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创新伊始,创新者都说自己的创新很有创意、很有成效。赚取不少眼球后,没多久就偃旗息鼓了,不知道最终是不是真的有效。我想,如果真有效,当初那么高调的创新者不可能突然低调起来不出来展示。
创新浪潮一浪接一浪,最后都趴在了现实的沙滩上。细究起来,只怕还是与政绩观有关。有些地方,已经把不断创新当作一种政绩。昨天创一个新、今天又创一个新、明天还创一个新,就可能引起领导和上级的赞赏,创新者会被认为思路开阔、脑子活、有闯劲,而“这样的干部是要重点提拔和培养的”。几天后,创新者升迁了,后来者有开始了新的创新。
前些日子的一个新闻可以为证。湖北应城市在政府网上开通了“市长信箱”,当地一个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了一封信,得到的回复却是:没时间跟你闲扯。在网上开通“市长信箱”,一度也是一些地方网络问政创新的典范,可没几天就成这样了,不仅没有拉近市长与民众的距离,反倒激化了矛盾。
在这个创新不断的时代,我们不担心缺乏创新,倒是应该重点提防花样百出的行政创新流于形式。做秀式的创新,浪费的不仅仅是民众问政的热情,更不能容忍的是,还会浪费的纳税人用血汗贡献出来的行政资源。鉴于此,我们呼吁谨慎给各类问政形式的创新叫好。而谨慎叫好,不是不鼓励创新,而是希望创新不要停留在形式、更有益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