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败类能叮住的都是有缝的蛋
(2010-03-02 09:55:24)
标签:
杂谈 |
作为一名记者,看到记者拿封口费这样的新闻,一点都不惊讶。从业9年,常常听到和亲见见到一些所谓的同行到某些地方以采访为名行敲诈之实。有的是持证的真记者,有的则是无证的假记者。
封口费事件不断,新闻行业必须进行必要的反思,加强自律。但媒体市场化大潮下,媒体目前自律的强度和力度显然还不够,只能有限地约束一些真记者,所以来自行业自身的监督显得十分必要。
过去,新闻媒体遇到这种个别同行出事翻船的消息,一般是不报道的,让外界有诸多的腹诽。近些年,遇到这类丑闻,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会站出来自曝家丑,这无疑能显示绝大多数媒体自律的决心和立场。这种家丑外扬的做法,让人多少看到新闻界的希望。
自律之外,有个奇怪的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有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不仅怕真记者,假记者也怕,这就让人不得不深思了。
目前社会开房信息畅通,如何鉴别一个记者真假,相当简单,很多地方官员也具备鉴别能力,但仍有不少假记者敲诈地方得手。
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官员,如果自身没有问题,不管真假记者来了,总是能理直气壮的,不必去想着花钱去收买去封口。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那些拿了封口费就不说话的新闻败类,能叮的也只能是这些自身有问题的主。
稍稍细究那些被披露的封口费事件,就不难发现这一共性: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之所以连假记者也怕,正是因为自身不干净,存在种种问题。真记者来了会曝光,他们怕。假记者来了,如果掌握了证据,也让官员觉得自己有丢官摘帽的风险。自然,宁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而且此时记者之真假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问题暴露出去。
所以,那些自身不干净的官员一看到自称记者的人就心虚,不管真假来了都当爷,封口费也就大把大把地发出去了。
值得庆幸的是,信息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舆论话语权越来越普及,任何人都可能把自己所知道的黑暗的、不公正的事情迅速散播出去,比如通过网络。有缝的蛋,要防住苍蝇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防不胜防,这或许能逼着蛋放弃去做封口收买的勾当,而尽量让自己不要有缝或有缝也尽量小一点。所以,网络自由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