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家女人的月经是蓝色的(三则)

(2009-09-22 21:53:02)
标签:

杂谈

依赖机器的中医可废掉

 

22日,终于狠下心来,决心去积水潭医院看旧疾。

 

挂了个中医正骨科专家号,大夫姓句,副主任医师,挺便宜的,加上一个崭新的病例才7.5元。

 

等了约十分钟,轮到我了。

 

旧疾的症状是:不能较长时间步行,稍微步行,右臀就开始隐隐作痛,随即右腿外侧经络也开始疼。站立一会,也疼,坐着、躺着都不疼。此疾约有两年了。

 

句大夫让我躺下,先是趴着,按了腰部和臀部几个部位,都无异常的痛感;仰卧,翘腿、别腿,都无异常。

 

句大夫很肯定的说,你这是典型的腰椎管狭窄,而且是先天的,去做个核磁共振吧。

 

我说,前年拍过片子,是腰椎间盘突出,第4和5椎突出。

 

整个检查不超过5分钟,句大夫随即给我开了检查单:临床诊断第一项居然是我告诉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第二项才是他诊断的腰椎管狭窄。检查申请单上,检查所需的费用金额是937.12元。

 

我看有点贵,就指着“937.12”问句大夫,检查费这么多啊?

 

句大夫说不是费用,是个预约检查的号码。到核磁共振交费处一问,这937.12就是检查费。

 

5分钟、7元钱的中医检查结果,是让我花937元再去接受一台机器的检查。

 

句大夫的这一诊断,颠覆了我对中医的认识。

 

最近几年,取消中医的争议不断,我一直觉得很扯淡,中医在中国几千年了,过去没有西医,就靠中医治病救人,很多传统的医术都是西医无可比拟的。

 

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中医沦落到如此地步了。如果如此依赖机器,中医就真的没有必要存在了,直接上机器就行了。

 

谁家女人的月经是蓝色的?

 

最近,《佛山市“中小学人口与青春性健康教育成效评估”调查报告》公布,年级越高,性教育的开展率越低,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则主要源于电子媒体。

 

以我的经历看,中国从来没有过性教育。初三有生理卫生课,授课老师是位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其讲授的全部是器官的机能、构成等,与卫生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我在性的领域,几乎完全是自学成才。幸好,我自学能力还不算太差,对于性,虽然没有特别独到的个人见解,却也没有什么离谱的错误认识。

 

晚上看电视,有卫生巾的广告。众所周知,卫生巾的广告现在遍布各个电视台,什么防侧漏的、加长的,白天晚上都一样的,记不过来了都。但有一个特点是,模拟的女性月经都是蓝色的液体。

 

于是我想起某个专栏作者曾经说,他十多岁的侄儿,因为受电视广告的影响,一直以为女人的月经是蓝色的。

 

解放60年了,性之于中国人,还是洪水猛兽,性教育还是羞答答的。

 

另一个现实是,中国青少年的性行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此次佛山的性报告还说,根据调查,初恋年龄总体平均为13.58岁,而且开始出现性行为。于是又引来一系列的感叹,或是哀叹,或是惊讶。

 

这有什么值得哀叹或者惊讶的呢?几千年了,中国人十几岁就结婚生子,全民如此,直到近百年内才有所改观。但中国人不仅没有亡国灭种,还出了5000年的文明史。

 

前不久,黑龙江还出台了禁止早恋的规定。

 

少男少女怀春,《诗经》就已经记载,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纯属人类成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为什么到了如今的成年人那里,就成了淫邪不当的事情?

 

性教育的现状是:一方面性教育严重缺失,一方面孩子们只能靠自学成才,而如今网络时代信息庞杂,难免有孩子犯错失足。但我并不认为,在性方面犯错失足的孩子都是坏孩子。

 

什么时候“女人的月经”恢复成红色了,中国的性教育可能才算有希望了。

 

文学没有专家

 

晚间,读书……

 

2006年燕山出版社出版的《苏童文集》里,附有“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结果。

 

结果很耐人寻味:专家评分和读者评分常常差以千里。比如,三毛的专家评分只有22分,而读者评分85分;汪曾祺的专家评分为100分,读者评为却只有76分。

 

这样的对立比比皆是,让人哑然……

 

阅读,是纯个人的体验,何以还有专家与读者之分呢?若是要评判一个人的文学成就,我以为没有别的更多的标准,惟一的标准是读者爱不爱看这个人的作品。

 

当然,时代所限,人的认知也有限,有些文学家的艺术价值可能要等他死了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后才能为人所认识,但这并不妨碍读者成为他是否有文学价值的判断者。

 

即便一个文学家死了,几百年后才被人所接受和广泛阅读,那也是读者给与了他认可,而不是一个专家。

 

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给每个个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一首诗,给男人的感觉是政治情绪的激昂,给女人的可能是爱情的勇敢。谁,能成为专家呢?艺术,不可能因某个自称或被奉为专家者的感受而出现惟一的解读。

 

文学面前,永无专家和权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