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注:又写了一博,是此次在成都采访对当地新闻主管部门的一些印象。因大批四川省属媒体和外地媒体在采访中多次受到与当地市属媒体不同的待遇,记者多次与当地有关方面发生小型的冲突。详情,见我的另一博:成都,你们想直辖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306cf0100ebwk.html
赶到雪阳家时,门外守候着4个成都本地的同行。雪阳开门迎我进屋,不知道为什么,没让他们进门。
坐下来,雪阳首先表达了对我17日报道的不满。他说,当时确实说了给因他被隔离者添了麻烦,但这不是道歉。雪阳很认真,还给我讲英语里相关道歉几个词汇的区别。
雪阳说,自己其实很爱跟人说话。两次和他聊天采访,都感觉他说话很慢,常常会停顿下来想一会。他说,自己是学理科的,养成了严谨的习惯。有些话,得想想再说。
雪阳其实善文,在他的空间里我看到很多他写的文字,有诗词,有野外工作的游记式文字。文字清新,质朴。从文字里我知道,他多次经历险恶的野外工作环境。这让我有点理解他说得知自己患病后“不怕”的说法。起初,我以为他是应付媒体的说辞,看了这些文字,我明白,他那么近距离地经历过生死。
采访中途,当地台办官员上门慰问他,门外几个同行顺势进屋。官员们寒暄离去后,雪阳还是很客气里留下了那几位同行。
随后,我继续与雪阳聊天,那几位同行站在一旁听。屋子小,没有地方坐,大家站着工作。很感谢成都晚报的老李,给我拍了一张采访雪阳的照片。
其实,雪阳提出稿子出来让他看看,他对于数字很谨慎,说要重点看看文中提到的一些数字。如约,晚上10点多,把稿子传给他,可是他一直不在线,等到临晨也没有上线回复我。
11点多,他上线回复我:昨晚在医院和母亲一起,很晚回家,让你久等了。稿子看过了,写得很好……祝你工作顺利!
很感谢他。两次接受我的采访。他说,其实很想尽快淡忘这件事,也反感媒体不断提到他的婚事。而我,恰好两次采访,都没有去问这个他认为私密的事情,遂有好感。
临别,我说其实很不想去打扰他,以为他不太愿意接受采访。笑呵呵的,雪阳说,那不一定,你猜不到我的想法的。
他说,不反对媒体以后继续关注他,但是希望不再是因为这次患病,而是其他。我说,希望以后再采访你是因为你的地震研究。他笑起来,“但愿吧。”
应新浪博客编辑朋友之约,把近几日的见报稿贴出来。几个稿子,基本可以看出我对此事的一些判断。如有转载,必须得到新京报或本人的同意。
两日,十余路人来找我要雪阳的电话。很抱歉,我真没有他的手机号码,即便有,也不能不经他同意发布出去。兄弟们谅解,这是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注:又写了一博,是此次在成都采访对当地新闻主管部门的一些印象。因大批四川省属媒体和外地媒体在采访中多次受到与当地市属媒体不同的待遇,记者多次与当地有关方面发生小型的冲突。详情,见我的另一博:成都,你们想直辖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306cf0100ebwk.html
“我没故意把病毒带回国”
内地首例甲流感患者称,网上有人误解他可能出于爱国,但不该人肉搜索
5月17日,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雪阳,出院回到四川内江的家中。
包雪阳30岁,就读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地球空间物理专业,正在攻读博士学位。5月11日,他被确诊为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
作为内地第一例确诊病例,他有怎样不同寻常的经历?他对网络上一些不利于他的言论有何看法?
昨日,包雪阳说,他有话要说,对因他而被隔离的人,对不理解他的人,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正文:
★
病源:
“我不认为是室友传染给我的”
新京报:回国前,你注意过甲型H1N1流感这个病吗?
包雪阳(以下简称“包”):有啊,回国前还是比较注意的。从美国哥伦比亚出发前,我去买口罩,结果找了三个药店,都没有卖的,其中一家说第二天会有,但是我要去机场等不了。看到药店有温度计卖,我就买了一个。
新京报:有人说你回国前带着温度计,猜测你当时已经有了症状,于是就怀疑你故意把病毒带回国。
包:当时买温度计,是因为那个温度计很好,放进嘴里十多秒就能测出体温。所以想买一个,即便自己用不上,带回国后家里人可能用得上。
新京报:你在美国的室友写博客,说可能是他传染给你的?
包:不是他。他确实发过两天烧,但是我走之前他已经好了。我不认为是他传染的。他比我年轻,不知道这么说会有些不好的后果。
新京报:能判断是谁传染给你的吗?
包:现在要查是谁传染给我的,很难,没法查,我也不埋怨这个传染给我的人。算了,谁知道是不是哪头猪传染给人,然后传染给我的呢?呵呵,我总不能去埋怨一头猪吧,尽快治好就行了。
★
传播:
“知道发烧后我没接触太多人”
新京报:能说一下你从北京首都机场登机回成都的情况吗?
包:我9日上午从北京飞回成都,是10点20分的飞机。10点的样子,我在登机口感觉有点头晕,拿出温度计给自己量了一下,是38度左右。但是,当时飞机马上要起飞了,我不可能想到自己就是这个病,没办法找谁报告。
如果我到北京之前体温就异常,海关不可能让我离开。所以,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我都没有故意把病毒带回国的可能。
网上可能误解我是回国前就发烧了,不过,我理解他们,我认为这可能也是爱国。不过,他们后来人肉搜索我,那有些不妥。
新京报:你对那些因你而被隔离的人说“跟你们添麻烦了”,是不是还是有些内疚?
包:我发烧一共是43个小时,有39个小时在医院,有近3个小时在飞机上及等飞机。从机场打出租去医院,约半个小时。知道自己发烧后,我没有接触太多人。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我已经尽量跟别人保持最远的距离了。
但是,我还是对某些人有一点点内疚。正如我昨天说的,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这句话我很想说,当时怕后面没有记者采访,我没机会说,就赶紧在出院的仪式上说了。
★
就诊:
“我爸当时不赞成我去医院”
新京报:下飞机后,你为什么想到要去医院?
包:下飞机后,我说我有点不舒服,还咳嗽。我爸当时不赞成我去医院,因为我一直有慢性咽炎,咳嗽和嗓子不舒服是很常见的。
但是我当时有些担心,觉得1/10的可能是这个病。如果回到内江,可能医疗条件不会治疗这个病,到时候还是要回成都,那样就可能感染更多人。
新京报:听说你去医院后情绪很激动,有关部门强行拦下了你。
包:呵呵,你看我像一个情绪激动的人吗?事实上,当时没有几个人敢靠近我。接近我的人只有一个,我看清了她的脸,是四川省人民医院一个姓匡的护士长。
只有她在我还没确定是否是疑似前没害怕,跟我有密切接触,没把我当作洪水猛兽。我很感动,所以记住了她。
我也很感谢医院的温院长,她把自己的无线网卡给了我。
★
确诊:
“我相信仪器检测没怀疑结果”
新京报:没有确诊前,你好像提了些要求?
包:我爸当时跟他们有些讨论,如果检测的结果是阴性,让我们回内江;如果检测是阳性,那我就听话留在成都。我记得好像是10日晚上12点半左右,拿到两个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新京报:四川省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你得到结果是阴性后,他们还不让你走,你当时情绪也有点激动。
包:呵呵,我可能是发烧脸有点红。我爸大概是去跟他们讨论,想回内江。事实上我无所谓,当时太晚,我不是很想回内江,而且我当时输液,也走不了。
新京报:后来检测结果又是阳性,医院怎么给你解释这种异同?
包:我当时发烧得很厉害,没精力跟他们理论这个事情,只要求看检测报告。医院给我看了疑似、确诊的标准和转移的方案,反正当时就听他们的了。
新京报:前两次检测都是阴性,后来是阳性,有没有怀疑过是不是把你误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
包:最后阳性的结果是仪器检测出来的,我的专业也是经常用仪器的,我相信仪器,没有这个怀疑。
★
治疗:
“吃饭可以点菜我都养胖了”
新京报:隔离治疗7天,害怕吗?你在里面干些什么?
包:真的不怕。这么多人围着我转,我不是无助的,而且我的工作经常在野外很危险的环境里。地震的时候,我也很早进了灾区,当时路边不断掉石头,看到被砸得完全变形的车。这些险恶的环境,都经历过,没啥可怕的。
在里面挺闲的,看看电视,偶尔上上网,也经常跟医生和护士聊聊天。
新京报:听说你最初进病房不愿戴口罩?
包:是这样的。戴着口罩很不舒服,有时候鼻腔充血,我就不想戴。
新京报:国家的副总理到医院看望你,你有何感受?
包:感动。后来我们内江的市委书记也来看我,我当时很激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确实很感动,这么多人关注我。医院对我几乎是有求必应,比如吃饭,我可以点菜。呵呵,正是因为点菜,吃得太好,我养胖了。
新京报:隔离治疗期间有没有写点什么?
包:呵呵,当时想写但是不知道怎么写。现在你们记者都帮我写了,我就不用写了。对媒体的报道,我不喜欢“包某某”的称呼,用“包某”也可以啊。今天你写了我的名字,我很欢迎。我是不是有点书呆子气啊?
这次的经历,我不是很感兴趣。我更喜欢写我去青海野外工作的事情,比这个有意思。
新京报:接受采访的时候,几次你都说想淡忘这个经历?
包:以前从没被这么多记者采访,拍照的时候我有点发毛。呵呵,我以前给学生上课,也不紧张。淡忘不是说媒体以后不能关注我,但我希望以后关注我是因为别的事。呵呵,但愿是因为我的地震研究。
本报记者 褚朝新 四川内江报道
附上此前数日的报道。
注:14日见报稿。
首例患者出院“进入倒计时”
仍须完成医学观察,相关费用均由政府买单
本报讯 (特派记者褚朝新)我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逐步好转,有望在近几天病愈出院。昨日下午,在成都市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田明证实,该患者病愈出院确实已经进入倒计时。
四川卫生系统的官员和专家们,开始在媒体面前提到“成功经验”这样的字眼。似乎,四川甲型H1N1流感的狙击战已经初步成功。
“出院发布会”时间未定
昨日,记者在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联合办公点内获知,四川省有关部门正在筹备患者病愈出院的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新闻发布会可能是在周末开,但是具体时间其拒绝透露。
成都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何军介绍,截至13日下午4时,成都市无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患者包某某,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进入第四天,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体温正常,咳嗽减轻,病情进一步好转,情绪良好,饮食正常。
四川开讲“成功经验”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田明证实,病人病愈出院确实已经进入倒计时。但是,即便目前完全病愈,包某某的出院时间也肯定不会在医学观察期限内,必须完成医学观察才能出院。成都市疾控中心主任梁娴还介绍,此次成都隔离的患者和观察者的相关费用,都由政府买单。
何军介绍,与山东确诊病例同机的一名外籍人士,已经在成都被找到,而且有一名外籍的同伴。目前两人已经被隔离进行医学观察。目前,不包括被隔离的两名外籍人士,成都市已有127人在隔离接受治疗和医学观察。
注:15日见报稿。当日,针对14日的报道,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改口不承认倒计时之说。我坚信,自己获得的信息室准确的。
成都传染病医院称确诊患者将出院遭上级质疑
本报讯(特派四川记者褚朝新)昨日,因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质疑,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澄清了“包某出院已进入倒计时”的说法。参与治疗的一位专家表示,包某能否出院、何时出院需专家组根据病情会商决定。因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包某出院已进入倒计时”,成都市相关人员受到上级卫生部门的质疑。昨日,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田明对“包某出院已经进入倒计时”的说法进行了澄清,称要尊重专家治疗组的意见,具体出院日期目前他无法确定。
昨晚,一位参与包某病情治疗的专家匿名表示,包某作为第一例病人,他能否出院、何时出院,不是医院说了算,需要卫生部、卫生厅等多级部门的专家根据其病情集体会商后才能决定。
注:16日见报稿。我一直很执着,认定了雪阳肯定会立即出院。
专家组建议允许首例患者出院
包某病情已达出院标准;正待卫生部批准;首批留观者有望今日解除隔离
本报讯
昨日下午,四川省卫生局通报,首例患者包某已隔离治疗6天,体温已连续3天正常,病情显著好转。
14日,四川省卫生厅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并制定下发《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发热门诊隔离及解除隔离指引、确诊病例出院指引》。成都市相关部门则介绍,5月14日晚,成都市也组织专家讨论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出院及诊断的相关事宜,拟定了确诊病例出院标准等事项。
据参与首例患者治疗的成都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何盛华介绍,从医学治疗的角度,患者如果连续两次以上相关病毒样本检测为阴性,流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正常至少3天,即表明患者病愈可以出院。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主任苏林证实,包某入院治疗后,已多次检测结果为阴性。
何盛华称,专家治疗组已书面建议允许包某按相关规定期限如期出院。该建议待卫生厅上报卫生部批准后,便能通知病人出院。
成都市卫生局发言人何军说,截至昨日12时,在成都接受集中医学观察者共有126人。目前他们情况良好。成都市疾控中心主任梁娴表示,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医学观察满7天无异常,即可解除隔离。而截至15日,成都首批隔离观察者已经隔离6日,16日即满7日。
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熊艳说,解除隔离的具体情况,将于今日14时在成都市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发布。
■
内地首例患者隔离楼首次向媒体开放
整个5层
昨日上午,成都首次对媒体开放收治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隔离楼———成都市传染病医院烈性传染病楼。记者被允许接近距离包某20米处,这是除医护人员外能够接近包某的最近安全地点。
包某的隔离病房位于烈性传染病楼的5层,也是顶层。11日,包某确诊后,直接入住这里。该院传染门诊护士长常成说,5楼病区目前只有包某一个人住。包某入住接受治疗后,整个大楼便实施戒严。
进入5楼,记者闻到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常成说,“病区确实是刚刚消过毒,其实每天都要消毒好几次”。
记者发现,病区内的墙壁布置、指示牌,都按照房间的不同,分为好几种颜色。常成介绍,绿色的是清洁区,黄色区域为半污染区,红色则是污染区。普通工作人员只能呆在清洁区;应急队医务人员才能进入半污染区内工作;患者包某则独自呆在污染区内。记者所在的位置就是半污染区的门口。
据介绍,包某每天大约6点起床,护士随即采集血样,用咽拭子标本测试病毒。“取样一般是一个人,因为接触患者的人越少,被感染的机会才越小”。常成说。取样后,护士会为包某送来由其自己选择的早餐,之后包某就开始了一天的隔离生活。
注:17日报道。尽管当地一直否认这个消息,但是我还是认定了雪阳17日会出院。四川省的发布会,印证了我14日的报道。
内地首例甲型流感患者今天可能出院
2009-05-17 11:00来源:新京报作者:褚朝新进入论坛共 0 条评论
16日,成都,内地首例甲型 H1N1流感病例的124名密切接触者在成都接受观察。本报记者韩萌摄
因首例患者已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出院标准,今日下午有望出院。但四川省有关部门并未证实此事,仅表示今日下午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
包某已符合出院条件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田明称,16日,患者包某已停止使用达菲。其流感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也连续多日正常,相关检测结果已符合出院条件。
参与包某治疗的该院主任医师也证实,治疗专家组已经建议四川省卫生厅允许包某出院。据了解,该建议需获卫生部批准。
早在14日,四川省卫生厅已研究并制定下发了“确诊病例出院指引”。同日,成都市也组织专家讨论确诊病例出院的相关事宜。
昨日下午,成都市集中医学观察点124名首例患者的接触者被解除隔离,其中包括曾搭载包某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据田明介绍,与这位司机同时被隔离的包某的父亲和女友,昨日仍然被隔离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据成都市卫生局发言人何军介绍,截至昨日12时,经过最后一次医学观察,当地所有的接触者都没有出现甲型H1N1流感相关症状。
有消息称,包某今日下午有望与两名亲属一起出院。对此,记者多方求证但未能获得证实,仅被告知“四川省卫生厅今日下午将召开发布会通报相关消息”。
解除隔离者仍将受随访
何军介绍,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后,居住在成都的人员,其居住地所在区(市)县疾控仍将为其提供健康随访服务。一旦发现发热等异常症状,将立即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观察治疗和检测,并对与其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外埠人员,将由所在地疾控为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特派四川记者褚朝新)
注:18日报道。雪阳真的出院了。
内地首例甲型流感病愈者向被隔离者道歉
采写/本报特派记者褚朝新
昨日,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雪阳出院。在其父亲和女友的陪同下,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除了向因他被隔离的一百多人道歉外,包雪阳鼓励山东和北京确诊的两例患者,不要怕,要尽量配合医生的治疗。
医护人员是心目中英雄
第一次见到包雪阳,是在昨日下午4时许。他被宣布病愈出院,在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与媒体见面。
推荐阅读
30岁的包雪阳带着眼镜,有些胖,走路不紧不慢。穿着一件灰色的衬衣,脚上踩着一双拖鞋,出现在了等候已久的记者面前。
医院提供资料显示,包雪阳身高1.7米,体重180斤。
“我说你为什么这么胖啊,他说我们在美国自己做饭,做饭买东西,每一次做得很多,老怕吃不完,就越吃越胖,越吃越胖。”一位接触过他的医生说,曾和包雪阳聊过他胖的话题。
在不停闪动的镜头前,包雪阳的第一句话是,“各位来宾,我叫包雪阳。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名字。”
在随后专访里,包雪阳说,他不喜欢此前各类报道里提及他时用的“包某某”的称呼。
包雪阳说,如果不是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他不会好得这么快,也不会这么快能与公众见面。“治疗和照顾我的医护人员,你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包雪阳向因他被隔离的人道歉。“我想对那些因我被隔离观察的朋友们说一句,给你们添麻烦了。虽然我不是有意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因为我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不便,希望他们理解我。”包雪阳说。
更想聊地震的事
昨日,出院后的包雪阳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理发。
最初准备在成都理发,但是因为送他回家的车辆不能久等,他还是决定回内江理发。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包雪阳搂着女友唐娟,说话不紧不慢。时常沉默,记者以为问题太复杂,包雪阳却笑着说,“不是,我要想一想。”
包雪阳说,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多事情他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我其实很不想说这个得病的事情,更想跟你聊地震的事。”包雪阳笑着说。
5月12日那天,已经在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的包雪阳,最关心的不是甲型H1N1流感的事。打开电视,他一直看的是地震的消息。
包雪阳说,得知自己患病前,对甲型H1N1有点了解。在日本机场转机时,怕别人把病毒传染给他,他还特意戴了口罩,走路时故意拉开与陌生人的距离。
包父补充说,到成都后前两次检测都是阴性,所以当时包雪阳很想回家。
“被确诊后,我并不害怕,有那么多人关心我。”包雪阳说。
显然,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包雪阳说,以后可能会在网上自己的空间写一写这段经历。但是,现在还没打算写。
“现在我想先淡忘这件事。至于为什么,给你留个悬念。”包雪阳笑着说。
鼓励另外两患者不要怕
包雪阳今年30岁,就读于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地球空间物理专业,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从14日开始,包雪阳已经可以上网,但他并不去看关于他的报道,更多的上网是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院长说,网上有一些关于我的议论和评价,她要我不要去看这些消息,免得弄得我心情不好影响治疗。”包雪阳说。
虽然上网不去看关于自己的报道,但通过看报纸,包雪阳还是知道了山东和北京先后各确诊了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我想跟他们说,不要怕,这个病治得好,要尽量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医嘱。”包雪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