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和今天,分别去市中医院做针灸和拔火罐。老向说是肌肉劳损,目前对身体危害不大,但还是要积极治疗,以免老了复发和加重。
第一次针灸,老向的手一挨到屁股,肌肉就紧张,紧崩着难受。针扎下去后,右腿开始控制不住的颤抖,斜躺着不能动。
看中医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只有我一个。临床的一中年男子,拥一貌美少妇,也针灸拔火罐,两人亲密地窃窃私语,美少妇一直陪着男子拔完火罐。
老向,是市中医院的党委副书记,也是针灸科的专家。得知我臀部有隐疾,主动让我找他看看,于是去了两次,除了热情还给我很多实惠。
今天去得晚,病人很多,他看到了我,并没有动身,点头示意后把二十多个病人一一看完。我没有去打扰他,这是医德的问题。看完了病人,50多岁的他起身,两次对我说“对不起”,真诚而让我感动。
两个月前,因她莫名的消瘦,我带她去过一次省中医院,也是托人介绍的名医,把脉、看舌,说她没有任何病,不过是工作紧张,属于亚健康,望闻问切不到两分钟,开了一堆药。回来吃了,她说没有用。这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一时间有些谨慎。
上次全国人民乃至全亚洲人民,讨论中医该不该废除,我克制着自己参与其中的冲动,一言未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身冷汗。若当时参与,我可能会指使同事们说很多糊涂话。
这一次,老向的这种态度让我有些改观。关系户,他热情,但对于其他病人,也不区别对待。一时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诸多伟大品格,体现在这位50多岁的老中医身上。
这种小小的情感波动,让人有些思考。对一个群体的认识,真的需要很多深入地观察,如果只有第一次的接触,这辈子我可能会厌恶中医;老向如果抛下病人奔向我,除了个人的感激,我恐怕很难有感动和尊重的情感。
可是,平日里的采访中,是不是经常凭借一面之交或者擦肩而过的侧视,我们就冒然给一个群体或者一个人下了结论、做了定性呢?
这些日子,总跟一些同事说,近一年来自己没有太多的长进。这种发现让人惊喜,也让人难过。混沌之间,无新的见识,无新的本领,亦无新的思想。即便这种小的感悟,也极少极少。惭愧惭愧!
后一篇:台北路上的暧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