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植体和天然基牙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哪些是需要加以注意和操作上要加以区别对待的

(2011-10-22 21:27: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固定修复

http://www.dxy.cn/bbs/topic/6864724?tpg=$tpg&ppg=11&age=0&ticket=ST-1651777-aKicWGt9MZiybfq0Akclm9SeA3irsWca651-20

 

1、没有牙周膜,种植体受力后变形位移量比天然牙的小,如果在咬合初始接触位时,种植体上的合面和天然牙合面都有均匀接触的话,那么进一步紧咬合后,种植体就会承受更大的负荷,因此,正确的处理是,在紧咬合状态下,让种植体上的合面和天然牙合面为均匀接触,咬合初始接触位时,种植体上的合面实际上是脱离接触的。

2、没有牙周膜,骨结合的种植体受到持续正畸矫治力后,不会移动,骨结合种植体做支抗效果很好,但如果上部支架被动性不好,骨结合种植体不能通过骨改建消除应力,因此,正确的处理是:种植体上联冠,桥,支架必须保证被动性就位。

3、没有牙周膜,骨结合的种植体似乎缺乏牙周膜的本体感受器,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骨结合的种植体也有本体感觉,提出骨感知Osseoperception理论,骨结合种植体也可以辨别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当然没有天然牙那么敏锐。

4、没有牙周膜,就不应该有牙周病,事实上,当骨结合种植体的软组织生物封闭破坏后,骨结合种植体周的骨组织破坏也是非常缓慢的。临床上清楚的看到骨结合种植体周的骨组织的稳定性普遍高于同一口腔中的天然牙周骨组织。加上种植体没有龋病的困扰,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骨结合种植体比天然基牙的期望寿命更长。

5、钛金属的机械强度高于牙体组织,对修复的抗力型是有利的。

 

如果在咬合初始接触位时,种植体上的合面微脱离接触,在紧咬合状态充分受力状况下,达到合面均匀接触时,种植体下沉量比天然牙小,种植体和天然牙负荷相似。

如果在咬合初始接触位时,种植体上的合面和天然牙合面都有均匀接触,在紧咬合状态受力状况下,种植体和天然牙下沉量相同,但相同的下沉量,骨结合的种植体比天然牙需要施加更大的力,这样种植体就会承受更大的负荷。

临床上是根据紧咬合状态受力状况下,咬合纸的印迹和患者的主观感觉感觉来作调合。当在紧咬合状态下,让种植体上的合面和天然牙合面为均匀接触,患者感觉没有咬合高点后,你检查咬合初始接触位时,种植体上冠薄层的咬合纸是可以通过的。

如果患者一直觉得种植义齿(多见于单牙)在咬合有轻微的不适感,种植体十分稳固,而你(通常可能只是检查了轻咬合)又没发现种植修复的冠有早接触点,可能就是上面的原因。

 

关于时间长了以后,患者咬合也会调整(对合伸长),种植体上的修复达到在初咬合时也是"均匀接触"的想法值得讨论。

我们知道无HE接触的牙有持续萌出的趋向,这样低HE的牙会因此向HE方伸长最终形成HE接触。HE接触是牙保持稳定位置的条件。

但问题是,保持牙在稳定位置不向HE方伸长的条件,究竟是初咬合时的"HE接触呢?还是功能负重状态下的"HE接触"呢?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后者。

因此,如果种植体上的修复调HE过多了,患者咬合也会调整(对HE伸长),,达到功能负重状态下的"均匀HE接触“。如果已经是功能负重状态下的"均匀HE接触“,这种负荷的刺激足以制约患者的对HE的伸长,保持稳定状态。

这是我个人从一般知识作出的推理,缺乏文献依据,甚至没有在临床上做过检查。有兴趣的和有精力的站友还可以对这问题做进一步挖掘。

 

to 牙痛咋办站友:
你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是说:没有必要将种植体上冠HE面调到初始HE无接触,紧咬HE与天然牙形成均匀HE接触? 你是否觉得,反正患者通过自身磨耗,最终也可以形成功能性负重状态下的均匀HE接触。

虽然患者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但是我们在做修复体还是应该尽量做得完善一点。

如果不这样处理的话,种植体上的牙冠在功能性负重状态下处于比其他天然牙更高的负荷,相当于形成牙列中的早接触,要患者通过自身磨耗来消除是困难的,结果通常是患者的对HE牙出现创伤HE(松动度增大)来自我调节。

 

“如果患者剩下的自然牙不多,种植体比较多.那么合关系情况是否有应该有所改变?”

种植体比较多的情况下,种植体紧咬合时负荷重就不会造成创伤HE了,患者的HE自我适应性调整就可以实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