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根管治疗

标签:
杂谈 |
分类: 补牙与根管治疗 |
http://blog.kq88.com/u/12988/archives/2009/33376.html
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法在治疗的流程环节上只是少了根管封药,药物消毒根管系统这一环节。根管治疗为什么要在治疗流程中有药物消毒这一环节呢?回答这一问题相信大家比我更有自信。包括感染根管在内,消毒药物可以起到化学消毒根管系统的作用。这一信念我们已经接受很久了,然而现在却正在受到挑战。
墨尔本大学牙医学院的Sathorn发表了一篇关于氢氧化钙用于根管药物消毒的循证研究报告,对氢氧化钙消毒根管的前后样本作细菌培养比较,结果是用氢氧化钙根管消毒前后细菌培养无统计学差异,从而得出的循证结论是:氢氧化钙对减少根管内的细菌作用有限。Balto也作了类似的循证研究[Evid Based Dent. 2007;8(1):15-6],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这不由得让人开始怀疑,根管封药消毒究竟能起多少作用?
Siqueira也作了一个有趣的临床研究[J Endod. 2007 Jul;33(7):800-5],作者对根管预备及消毒的三个阶段分别取样观察,根管预备前的对照组 (S1), 2.5% NaOCl 冲洗化学机械预备组(S2),氢氧化钙封药7天组(S3),三个阶段的三组分别作了细菌培养和识别。结果显示S1 组和 S2组, 以及S1 组 S3组之间的细菌量明显减少。而S2组S3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根管处理前与处理后有明显的差异,而冲洗预备和药物封闭消毒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Vianna等用洗必泰作为化学药物,也对根管预备前,机械预备与冲洗后,以及根管7天的封药后的三个阶段作了研究,检测根管内的细菌内毒素和病原体。得出的结论与上面Siqueira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想必上面这些研究结论并不是偶然的。问题是为什么根管内封药的消毒作用如此有限呢?
Steve在Single-Visit Endodontics - A Time for Change一文中给我们的解释是这样的:药物并不能确保杀灭牙本质小管内以及组织内(未经足够清理的残留组织)的细菌,因为药物药物要起到灭菌的作用必须使药物与细菌直接接触——对牙本质小管内以及组织内(未经足够清理的残留组织)的细菌也是一样,因此封药处理的灭菌作用就显得有限了。同时文章还指出,在药物根管封闭的过程中,增加了细菌通过暂封体再次进入根管的风险。
在临床上,我们可能更关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术后疼痛是否比多次法来得更多,更严重呢?
Yoldas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献评价了一次法和多次法对术后疼痛的影响,认为多次法可以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
L. R. G. FAVA,Al-Negrish以及DiRenzo等多篇文献的结论是:两者在术后疼痛方面没有差异。
Sathorn在2008年通过对目前文献资料的循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目前还没有足够地依据来说明一次法和多次法在术后疼痛方面的差异性。
本人认为:对于术后疼痛,其问题的复杂性不是单纯的一次法和多次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术后疼痛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获许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根管治疗后引起疼痛的原因可以归纳为:
? 微生物因素
? 非微生物因素
其中微生物因素占主导,非微生物因素也是重要的疼痛因素。
在微生物因素中,随着碎屑的根尖推出大量的微生物被带入根尖周组织引起组织炎症是最主要的致痛原因。还有不完善的机械预备及冲洗也是导致术后疼痛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完善的机械预备及冲洗可以使根管系统内的微生物系统发生改变,一部分细菌量的减少会使得另一部分细菌过度繁殖,使得原有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发生变化,当过度繁殖的细菌毒力增强或数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会爆发急性炎症反应。最后一个原因是二度感染。如果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后,有新的细菌进入根管系统,将会发生二度感染,引起术后疼痛。
对于非微生物因素,由物理、化学等刺激损伤,机体的宿主预防机制启动,也会引起局部组织一系列的组织免疫反应,机体释放疼痛介质导致术后疼痛。
而所有这些因素中,患者及医者两方面都不能回避其中的作用。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医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管治疗是技术敏感性很高的治疗技术。即便最好的治疗技术,也无法避免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发生,但是,技术把握不好,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一定会比较高。
未完待续,Part3将讲述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操作技术理念及方法,以提高我们对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