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变金学孟
(2025-11-04 15:58:53)
标签:
中华国学变文哲学文史 |
中华国学变
金学孟
(唱)昆仑巍巍接苍穹,黄河滔滔润鸿蒙。华夏文脉三千年,国学如灯照长空。先圣慧心传薪火,今时我辈续文风。听我一唱国学变,古今交响意无穷。
(白)列位看官,这国学二字,可不是僵死的故纸堆,乃是活水流长的智慧河。自盘古开天,炎黄定鼎,便有了文化的萌芽。夏商有甲骨卜辞记天地之道,周室有礼乐制度安邦定国。待到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如星斗璀璨,这国学的根基,才算真正扎下了深根。
(唱)东周烽火起尘埃,诸子蜂涌竞抒怀。孔丘周游传仁道,“己所不欲”记心来。孟轲继往称“亚圣”,“舍生取义”气豪迈。老庄道法自然妙,“无为而治”化阴霾。墨翟兼爱利天下,韩非法治安雄才。百家争鸣光芒射,华夏精神自此开。
(白)看官须知,先秦诸子的争鸣,不是彼此倾轧,乃是为乱世寻一条出路,为苍生立一颗定心丸。孔子的“仁”,是人与人相处的温度;老子的“道”,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法则。这些道理,穿越千年,到如今仍在滋养着我们。就说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那《论语》二十篇,字字都是生活的箴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求知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处世的热忱。
(唱)秦扫六合统山河,焚书坑儒暂坎坷。汉武独尊儒术起,经学传承盛磅礴。董子天人三策对,春秋大义定国策。太史公著千古史,“史家之绝唱”叹巍峨。魏晋玄学谈有无,兰亭雅集墨香多。渊明采菊东篱下,淡泊情怀寄南柯。
(白)国学之变,变的是传承的形式,不变的是精神的内核。汉代经学重考据,为儒家经典立下规矩;魏晋玄学尚清谈,给国学添了几分空灵。就说王羲之与友人兰亭雅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那《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绝唱,更藏着“死生亦大矣”的哲思—这便是国学,既有朝堂上的经世致用,也有山水间的人文情怀。
(唱)隋唐盛世气象开,科举取士育英才。诗仙仗剑吟“蜀道”,诗圣忧民叹“登台”。韩柳古文倡革新,文以载道破尘埃。宋明理学探心性,程朱陆王各抒怀。朱子注疏四书义,阳明“心学”照心台。东坡豪情传千古,“一蓑烟雨”任去来。
(白)到了唐宋,国学更是气象万千。唐诗宋词,既是文学的巅峰,也是国人情感的寄托。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这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而宋明理学,则是国学对“人心”的深度探索。朱熹说“格物致知”,教我们脚踏实地求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劝我们把道理落到实处。这一“格”一“合”,藏着做事做人的真学问。
(唱)清末变局起风波,西学东渐挑战多。康梁变法寻出路,国学革新费琢磨。守旧固步难成事,开放包容方为舵。五四先贤倡民主,却也未弃国学河。鲁迅呐喊醒民魂,也从古籍取薪火。
(白)近代以来,国学曾遇过“寒冬”。有人说它陈旧,要全盘抛弃;但更多有识之士明白,国学不是包袱,而是底气。鲁迅骂封建礼教的腐朽,却也从《史记》中汲取“史家之绝唱”的批判精神;胡适提倡白话文,却也潜心研究《红楼梦》、《水经注》。国学之变,正在于它能在风雨中自我革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唱)今朝盛世春风暖,国学复兴花满坛。孩童晨读《三字经》,稚声朗朗入云端。大学讲堂讲《论语》,古今智慧相交谈。《中国诗词大会》火,全民诵诗乐无边。汉服雅集展风韵,茶道香道传美谈。一带一路携文脉,国学瑰宝耀宇寰。
(白)列位看官,如今的国学,早已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它在课本里,“床前明月光”伴孩童成长;它在生活中,“孝老爱亲”是家风传承;它在国际上,“和而不同”是中国声音。你看那海外的孔子学院,教老外念“有朋自远方来”;你看那故宫文创,把《千里江山图》做成年轻人爱的书签—这便是国学的“变”:变的是呈现方式,不变的是文化基因。
(唱)国学如树扎深根,千年风雨更精神。先圣智慧照前路,今时传承续新篇。不用空谈复古调,要随时代焕青春。修身齐家平天下,千古道理永留存。愿此文脉长相续,中华复兴靠此魂!
(白)这便是《中华国学变》。愿你我都做国学的传承者,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亮的光芒。列位,再会!
山东布衣金学孟草拙于乙巳年秋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