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面·具实的判语

(2013-08-02 16:23:23)
标签:

画面

成路

袁惠娟

挪威

绘画

分类: 积馀堂札记

 

画面·具实的判语

——阅读[挪威]袁惠娟绘画作品札记

 

成路

 

 

血色的象征群

阅读画,对我来说,往往会跳过绘画技术从画面的象征势力开始。

一群黑色的幽灵在墓穴里游荡,或者是在墓穴里争夺物质的胶着状态,而悬在幽灵头顶上的是血色的土地和土地之上的黄色块状物质。这是袁惠娟的油画作品《拜金》的画面叙述。我与这幅画对视的时候,看见了画家的哲学暗指——当下的“幽灵化人群”。 袁惠娟在画里述说的是人类灵魂的劫难,也在质问观者,你可否也行走在这群幽灵中?这质问,是画家在生活感受中分拣出来的“从恶”之源的发声。

作为观者,我心抖动。她的画布上血色颜料和景象隐含了社会状况,用象征手段在历史感的担当中表达了画家自己对社会的犹豫思考。

袁惠娟的血色意象是从一幅画中所描写:大海、山峦、山峦后半隐的血太阳,头偏向右的女子观看血色的海水,随着女子的目光延伸,一条线性血色路径延伸开始的。她说,“这是梵高画中的亢奋,似火山爆发的感力和能量”给自己留下的影子,其的影响仅这一幅作品。但在我一个观者看来,这个影子给了她一个绘画的象征群——血色。

是的,这时候更应该摆脱技巧而从本体上观察袁惠娟的作品了。她画的《山水人相连》,人这一主体金发女子,亦然右侧目沿着铺展开来的血色路径依山目触太阳。她画的《罂粟花》血艳扎眼。画家释放出来的这些血色象征群,在笔触的力量下违反常例,轻盈和笨拙的表现手法同时在画里应用,开始直接指向了生命与灵魂。在组画里,《交错》,血太阳在交错的流水下,那流水上的两个女子就是天使了,而动人之处是流水和天使之间的三块黑——飞行物向画面外翱翔,这是生命的望。《离骚》,我不知道这幅画是否与屈原的诗歌有关联,单看其画面,它符合了屈原诗歌的“遭忧”或“牢骚”之意。三个层次的女人,正面的黑色女子和裸体的血色女子同时右侧目,投向瞭望月亮的背影的白色女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世界——以裸体的血色女子为中心构成了生育、理想、浪漫的世界。《挣脱》,这是血色的另一种表达,面部平静、闭目的血色裸女在绿色的背景下伸展肢体,看不见她的欲望,可从她半隐的生育之门看见了心灵的出口。

袁惠娟在绘画中制造了血色的象征群,她给血色没有赋予暴力,而是生育和犹豫。这就是我喜欢她这组象征秩序的原因。

 

执鞭着

袁惠娟“幽灵化人群”的造型,假如观者向深处看,其实画家自己就行走在这群幽灵中。她是执鞭者,鞭打血色的土地。为什么呢?袁惠娟,从南京移居到挪威,居然发现自己母性的黄色土地在被兄弟们涂上了另外的颜色,她49岁开始用颜料和线条混合成鞭子,含泪鞭打手足。

袁惠娟,中国清秀的江南人,绘画从挪威西画传统开始。可是她努力把“秦俑”这一中国西部粗狂文化元素作为自己一段时间的独立主题创作。在本质上,她把旧元素这一实质加入绘画,是按照旁观者看到事物和经验的观点来组合,通过自己幻与实的灵性视觉语言,或者说符号,表达自己质问的发声和内在的情感。

关于《战士》系列组画,袁惠娟说,这是一个致敬“兵马俑”——这幻般的两千年前中国历史和艺术形象。这句旁白其实道破了画家这一主题创作的本意——向被遗弃、异化的传统文化致敬的同时,强调华夏的文化血脉,也是鞭打背叛者。

《战士》组画,每幅作品里笨拙的、孤单的、眼睛不协调的俑人,按照俑人的各种态姿配以《孙子兵法》的术语,形成了一个多维的文化链条。其中一副画的描述语言是:一个俑人与歇鞍的战马相对,画家把想象中的草地、天空等各种元素移植在画面上,象征了杀戮的末日,协调绘画世界与不协调的现实世界。

如果说,《战士》组画是在符合写实和记忆的景象中完成的,那《忙于闲中》组画是画家想象的真实了。落注:“枝头秋叶,将落悠然峦树。”的画,树根裸露在大地上,凋零的黄树叶有绿意的存在。落注:“又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的画,夜色中断裂的壁岩上趴着根须,显然是在地下的境域里开放着一簇黄花,两只蝴蝶飞舞着。这两幅画共同完成了生对根性的眷恋和回望。在这里,观者把根性和华夏的始源文化是应该联系在一起的。

这时候,我想到袁惠娟画展海报上的一幅画,四座依次纵向溢满粮食的囤,地下散落的颗粒向远山延伸,皴裂的山体横向的肌理、金黄和微绿交混、山后的光。而《山中的秋》,多云的天空开了一个透亮的口,把人的视力点从大地的金色中援引走。《高淳固城湖》,五彩斑斓的湖畔,水面六只舟,稍远四棵树,远处的树林、山峦使观者向深处走。这似乎是风景画语言,是旅人看见宁静的风景。那观者若从逻辑语言上来看,就不难发现画的重心点是中国的平衡美学和宗教里援引生命的哲学了。

 

袁惠娟的绘画作品,在多文化的渗透里,已经模糊了地理分布,而她的艺术观念是强调本源的,她总是用写实、写意、抽象等复合语言,给这个流动的世界一个具实的判语。

 

2013-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练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