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冥想中的寻根岁月
(2011-06-13 23:56: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积馀堂札记 |
冥想中的寻根岁月
——简读诗人成路诗歌
成路的诗歌更像魔幻小说,他只是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了对他想象世界的建构。在他的世界里,你无法用寻常的眼光看待和感受万物。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灵魂,所以他所营造的世界就和远古和原始思维有了必然的联系。阅读他的诗歌还必须有一点历史知识,因为许多历史人物都自然地出现在他的诗歌抒情中,成为了抒情的符号。看似是一些历史,其实已经成为意象群。充满了语言的活力。他的诗歌还具有东方的神秘气息,如同一个幽明世界的先知透露着对生命的感受,对历史沧桑岁月的认识。
在诗歌《白城子》一首中,诗人表达了历史和命运的无情,通过对一个栓马桩的自语世界的描述,表达了文化的碎片化和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剧。在诗歌《在古庄》中,诗人写道:面对芸芸众生,生命的渺小。诗人在历史班驳的痕迹里辨认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却因此常常陷入迷茫。在无穷的时间和知识中,人类渺小我们自己更渺小。我们甚至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字。
“伸出弱小的手努力接近天空,从云群里认领我的名字:成路
这组掉土的汉字和麦子一同怀念雀鹰
他们是我的父亲和兄长,
用布满茧子的手掌在我的根部施放肥料
我们似乎需要寻根,需要在自己的传统中找回自我。在文化被变成他者的对象物,成为我族中心主义评判的对象时,文化的独特性和灵敏度决定了诗人的命运。从乡土从生养的文化中,诗人似乎找到了自信。这无疑是一条正途!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有寻根一派,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掀起了寻根文学热,虽然过去很久,它对当时中国文坛的影响意义深远。读成路的诗歌,我们会觉得新的一代诗人强烈的重新认识历史,重新寻根的迫切感。他似乎要从历史、从神话、从乡村中找到传统,找到可以令他感动的文化源头。
在诗歌《庄稼》里,朴素的乡村生活,祖辈的记忆,都成为乡村文化的具有强大张力的隐喻。
“我把一双毛茸茸的耳朵贴在残雪斑斑点点的冻土之上
听见轰隆隆的响声从冰层深处传来,
它必定是籽粒破壳的声音
我觉察出凝滞的土壤携带着嫩黄隐隐向萌动过渡
天空已经开始有了光
整齐地排列在辽阔的苍穹上
它们以宽广的音域发出欢叫
为我朴素、生动的民歌标帜
此时,爷爷坐在槐树下用细腻的北山石擦拭锄头
我抬起沾着雪粒的头颅面向阳坡吹响小号”
我听见罗布泊的沙子相跟着北风来了。
那时候,父亲正在龙王庙前跪拜
你瞧,旺燃的香火是他栽植在升子里的树
十炷香结成团
香火的烟被风引导
我没能从窗口看见天空
父亲爬在簸箕上清理又装进升子里的沙笼罩着
我考虑到他说:沙距水近,在沙升上香是祈雨
像是衰老的咒语。缺雨的石头风化了也是沙子
我知道他要攥着纤细的香火如同握着树干
要把它攥出大水
这是夏日的夜晚。炮竹清脆地响了。
黄裱纸刷刷地在黑暗的风中切割树
木末飞扬
一匹痛失前蹄的马喉咙传出痛疼的呜咽声
我的指关节放纵地关爱马
甚至考虑到父亲说:敷上香灰粉能止血的秘方
也许灰烬的粉碎就是为了愈合。我仰望马
它倦怠的目光和香火飞翔的烟都去了窗外
这夜,一只海螺掳走了我
看这样的诗歌,你似乎在看一个人类学的田野报告。将一个家族祈福的过程细致地描画出来了。地点:龙王庙,仪式:烧香。而且是十炷香。祈求的内容:求雨。简单的画面却充满了诗人对这样场面的刻心铭骨的记忆。乡村生活渐渐离我们远去。城市化进程一次次围剿着乡村文化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够留给未来。诗人用自己近乎写实的笔表达着对乡村文化的理解甚至和热爱,用一个文化场景复活了即将退席的传统。在五四新文化以来,传统文化就开始遭到了文化功利主义的围剿,不分清红皂白的清算,清除了许多宝贵的文化传统;而现代文明的今天,城市文明用复制机械化生产正在将最为原始的传统消除。这一切都会让敏感的诗人们感知到。因为痛心所以书写,因为敏感所以书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人看似陌生的乡村书写中,在冥想般的语言中,诗人营造着对远古文化的想象世界,同时也将触觉指向当代生活对传统的破坏和侵害。
诗人应该是先知先觉者。当我们的文化不断受到侵害只剩下回忆时,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欧洲城市化让他们在现在回头时都后悔地发现:乡村文明已经彻底消失,而正在城市化的中国应该从他们那里找到教训。神秘的美丽的宗教般的乡村是我们文化的源头,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我们需要知道文化的跨越时间的魅力,看到文化对滋养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由此,我要对身处高原深处的诗人成路送上我的尊敬。他的诗歌也许稍嫌晦涩,但仔细阅读,你可以明白诗人诗歌内里的痛心痛惜和无奈,你能逐渐感受到一个孤独的高原人回首历史、深厚的文明积淀时的紧迫感。也因此懂得文化再次寻根在当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