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阅读成路张怀帆文化 |
分类: 积馀堂札记 |
像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里的名句——“认识你自己”,张怀帆在自己的作品里完成对自我的探索,用的是内省力,自觉和勇气。这样,他意向的表象是把自己孤独了起来,用《一个人的河流》《一个人的小镇》《提着萤灯行走》命名自己的著作,然,他的“一个”、“ 萤灯”这些词组与作品本身的关系以外,暗示了他对当下生活现场的把握和认知。
是的,他和众多的优秀诗人一样在作品里传达了一种存在于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其实也是在外部的挤压中实行突围。他的突围是在文本里以拷问的意象方式完成,《三弦》里:“望着他背着三弦的背影/我一遍遍地想/为什么歌者总是流浪/为什么知道太多的秘密/就会成为盲人”是诗人在写作中的审判,也是精神的构筑。
那我们阅读的过程也是在接受审判。这就是诗人给艺术作品的力量,渗透在人间,看不见,而随时能感觉到的力量。
可是,诗人把生命交给了痛苦,张怀帆的内省力来源于伤口:“我敢肯定,我身上哪里藏着一个伤口,它从来不打算愈合,只愿偶尔隐隐作痛。伤口下面,还掩藏着一条忧郁的河流……”。他的这个伤口是诗人自我战斗的遗留物;这条河流是祖源,是疼痛后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
这一切,张怀帆都是借用“日常”的诗意因子来抵达的,我们在他一贯的“日常”中,看到了他的自省——运粪工、乞丐、修脚技师、剃头匠等都在他的心灵里得到倾诉——多少回/才能叫开一扇他等待的/门。这扇门,是他在《磨剪子的人》里打造的窄门——灵魂与现实交锋的门。张怀帆在文字序列里多用朴素的灯盏、萤光、低处等字眼把诗和社会生活血缘化,这是他智慧的魔力,我们也看到了他对人民的虔诚。在这里使用“人民”一词,不是为了矫情,而包含了抚养、衣食、怀抱。
而,张怀帆“因为追寻苍穹的光芒而点亮内心的灯”。光是好的,它给了万物引导、崔生。张怀帆的这盏灯是他在文字里分拣出可燃的部分点着,这团灯光无疑也是好的,它照亮了生活的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