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视点】你的“眼睛”看到哪儿?

(2008-06-26 18:27:19)
标签:

文化

幸福修炼

哲学心理学

养生命运学说

辩证法

分类: 【老人视点】

《文化漫谈》之文化阅读:你的“眼睛”看到哪儿?

深度思索人性经由认识自我的引领,才有可能真正把“自我”纳入认知的范畴乃至优化之,而一般情况下“自我”“眼睛”是认识的主体。

【老人视点】你的“眼睛”看到哪儿?

面对上面的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1、美女形象
2、一股烟气而已
3、既是美女也是烟气
4、美女、烟气是下面的香烟所生所成
5、美女、烟气、香烟乃至烟灰缸……构成一幅画
 但,有一个总被你忽略的自己:
  你看到什么,都是特殊的你看到的,别人看到什么当然与你不同,这个层面的东西你关注、研究乃至体会于心……自然落实于生活之中,这是研究生活而生活的生活。
  而自己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看问题,你觉察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东西决定你看到什么,你的“眼睛”也可以被你认识、优化乃至变化,开始关注、研究乃至体会于心……自然落实于生活之中,这是研究自己而生活的生活。
  “研究自己的生活”与“研究生活的生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截然分开,可以总称为心灵成长,但是存在着阶段性成长偏重,也许没有“研究生活的生活”为基础很难有“研究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你修养的某阶段你会说本来就是相表里的一体关系,但如果你幸运的话,可能有一天你看到这么说或那么说仅仅是微笑而已,谁知道呢?
 
一、引子
  你看到什么,换句话说,你的“眼睛”看到哪儿,就会以“你看到的”行动(选择)、执行(细节)、努力(持续)……展开一段或一生生活,直到你受到足够的冲击变异你的“眼睛”。
  当然,细微地变异时时处处发生着,也许你不知道,也许有时候你也有感知乃至反思,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你确实看到这个而且主动地研究、参与、引领这个过程吗?
  其中,存在着知识和学问,两者不能绝对地分开,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很好地落实在生活中提升,一般社会人也不总是驾轻就熟,对于主要是知识学习的大学生们来说就更不容易,但是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注重这些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关注到。

【老人视点】你的“眼睛”看到哪儿?

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http://bbs.club.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32&subid=0&fid=16129&tbid=2960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的目录以“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为题,被转载于众多论坛、博客。但那毕竟只是整本书的目录,所以,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难免觉得部分语句不好理解。相对而言,下面这图文并茂的18条忠告是从《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整理出来的,而不是照搬了目录,所以要连贯很多,也要易于理解很多。

  1、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不要成为灌输教育的牺牲品。

  3、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而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因为你的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而自卑。

  8、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一个人有多少钱并不是指他拥有多少钱的所有权,而是指他拥有多少钱的使用权。一个人具备多少能力,不只是说他一个人的时候能做什么,还包括他能通过别人做什么。一个人赚的钱,12.5%是靠自身的知识,87.5%则来自人脉关系。三十岁以前靠专业赚钱,三十岁以后拿人脉赚钱。所以,请好好珍惜大学期间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这几年你认识的朋友可能会是你毕业以后最可宝贵的财富。

  15、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放到那个让你成为人才而不是垃圾的职位上。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究竟适合做什么。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骑驴找马固然没错,可是,并非随便找一头驴就能找到千里马。所以,一定要重视第一份工作。

  18、大学期间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很多书你现在不读,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读了。虽然不是每本书看了都一定有用,但是,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本书以后会有用,所以只好多看书,并且抛弃那些过于功利的想法。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什么是大学精神

  我们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中,往往容易陷入形而上的思辨陷阱,这恰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前大学精神的稀有和珍贵,试想在一个大学精神已经淡薄无形的时代,人们除了在想象的天国里勾画大学精神美妙的图景之外还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真正的大学精神,体现为对真理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它是繁华中的宁静,是浮躁中的淡然,是下里巴人给予希望的圣殿,更是仰望星空者寄托心灵的家园。

  大学精神的形成,除了学者们独立的人格外,还需要他们必须听从自己内心良知的召唤,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情怀。而这正是当前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哀,在名利和金钱的诱导下,让太多的知识分子缺少对真善美的信仰,教书不是为了育人,而是为了谋生,科研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利,这样一种心态又怎能在心中为人文情怀留有空间呢?

  大学精神本质上属于伦理范畴,更多地体现为“求善”,而非“求真”,单纯的追求真理的行为只有在求善的终极目标约束下才有可能体现为大学精神。

 

  不要在群体中迷失自我

http://bbs.service.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332&subid=0&tbid=5181&fid=10074

  群体的智慧胜于个体,群体总是能够作出较之于个体更加正确和周全的举动,这对于许多人特别是深受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民主主义思潮熏陶的人看来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阅读完法国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后,着实让我们的心灵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体会到了一种闻所未闻的惊疑。

  勒庞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不会轻易作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但当人群形成某种群体的时候,他作为个体所具有的那些品行和理智就消失无踪。无论智力高低,无论地位尊卑,他们将获得一些同样的特征,在“群体精神统一性心理学规律”的作用下,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一种智力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们会变得教条、偏执、盲从和轻信,“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进而会放弃原有的深植于内心的行为规范和得失判断。他们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对于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不能接受讨论和质疑,“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

  正是由于群体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会真诚地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某些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他们往往会被一些诸如民主、自由、爱国主义这类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却激动人心的口号和说辞所左右,在伟大人物、领袖的号召下和带领下,不假思索地“用火与剑去清除那些反对建立新信仰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同样看得轻如鸿毛,从而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一幕幕悲喜剧。

  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能表现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等极高的道德境界,而这是作为个体的人很难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成为历史和文明的推动力。而当受到某些阴谋者和野心家巧言令色的鼓噪时,他们又会变得极端的残暴,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去摧毁任何阻挡其前进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文明将会倒退,历史将被扭曲。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群体行为的结果常常是非常卑劣的,而参与其中的人的动机却往往是远离个人利益的,很可能与卑鄙邪恶的私欲丝毫无涉,“从主观上讲并不是人性的邪恶,是出自真诚而不屈的信念,是出自‘群体灵魂运作’的产物”。

  可以说,《乌合之众》一书最大的闪光点就在于它摘掉了群体头上那顶天然的理性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群体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从群体(集体)迷信的迷雾中走出,重新审视作为社会历史推动力的群体的作用。它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未经启蒙的群体对权威与谎言有着多么深切的迷恋与盲从,而多数人的暴力——即使在民主政体之下——是多么地容易生成。一旦群体走向一条不归路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这种在“崇高”名义下的集体道德跌失是无人能够为其负责的——有谁,或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一个自以为高尚、自以为理由充分的群体呼啸着一往无前地堕落呢?

 
三、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学术”和“学问”两词相近,但也有区别:
  学术是大家的,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有规有界。
  学问是个人的,学问乃自我之心得,无端无涯。
  横披是:有学乃大。

 

  做学问要先“照着说”,然后“接着说”。
  先“我注六经”,再“六经注我”。

  问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之问,还有是带有思想倾向之问。

  “问学”是由强烈的问题意识牵导的“学问”。

  问题意识是问学的动力。

 

  “狐狸多智,而刺猥有一大智。”

 

  女性离上帝更近,她们负担爱,负担怜悯,但不负担思想。

  作为思想者的人,是绝对非利己的,因为思想确实支配了深藏在他们身上的个性的核心。

  思想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具有未完结性。

  思想者不是活动家,他的明显特征是反省性。

  思想者也不是行动家。有时故意无所事事。

  思想差不多总是在隐蔽与孤独状态种成长,尽管他们又不可避免地走向诉说和对话,但它们必须在孤独中孕育。

  思想应该通过问题出现。

  思想不应该是作为定论的思想,或者作为理论的思想,而是作为问题的思想。

  “上帝的问题折磨我整整一生。”

 

  “成问题的思想”来自于“成问题的时代”。

  时代的支配思想裹胁人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人的心愿、志向、理想和个人抱负。

  时代精神无孔不入。
  现时代取代了什么?
  一位敏锐的观察家和思想家写道:在商人的影响下,整个欧洲都改变了。
  一切道德都归结为一点:不足者必须用一切手段取得,有余者则用一切手段保护和扩大自己的财产。
  人实际上只是财产的附属物,生活变成不断诶金钱而奋斗。

  现代社会失去了什么?
  现代社会失去了一种“荣誉感”和“义务感”。当少数人还有“荣誉感”和“义务感”的时候,会被汹涌而来的、多数人的物质利益的观念所取代。
  利己主义代替了先前的团结观念,一切都降低到个人的自由。

  大量的受过一些教育、拥有一些知识,但缺乏一种精神追求,缺乏一种高度民主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的“半科学者”成为评判主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道德的突出问题,而现代的主要道德问题是一种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世界上有三种卑鄙的人:一种是天真烂漫的卑鄙,一种是有羞耻心的卑鄙,还有一种地地道道的卑鄙之徒。

  道德边界问题有两个方面:个人方面是“个别人能否因其优秀和卓越而越界”,在集体方面是“集体能否因其崇高的社会理想而越界”。

 

  罪恶是否主要是社会之过?
  如果一切都是环境之过,人到哪里去了?人本身算的了什么?社会环境不是有一个个的人构成的吗?

  罪恶有更深刻的社会基础而远非只是存在于社会基础之中。
  罪恶在人心中,罪恶的欲念在每个人心中。
  “需要思索的不是别人的黑暗,不是天下的黑暗,而是自己内心的黑暗。”

 

 

四、方法论:深度与广度、哲学与现实

http://bbs.service.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332&subid=0&tbid=4703&fid=16616

  我的朋友,你为何觉得生活是如此乏味?

  为何,你会说人生无趣?

  我能为你做什么?或者我能告诉你什么?

  曾经,我也考虑过此类的问题,曾经,我也为此而迷茫。

  一切即将过去,我们需要一点时间,需要学会自我调整的能力。

  与其消极地去接受生活的痛苦,不如积极地面对今天,从现在开始努力,引用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生活在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里。自我是生命存在的过程,自我是相对独立却又被包含在各种联系之中。在时间和空间两种已知的二元世界里,自我与社会、国家、环境等相互联系被赋予关系和意义。

  我们的认识,包括自我,是独立的,孤独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种体系,都生活在自我构筑的思想体系之中。我们的认识里包括经验、记忆、信仰、欲望等等,我们亲近或疏远某些事物某个人,我们制造、改变着各种各样的认识。

  对于自我体系之外的认识,我们还存在着未知!当思想被束缚、制约在一种体系之中,自我世界的东西越多就越难理解未知!

  对财富、权力、快乐、时间占有,等等的欲望产生的时候,当不满足寻找代替来代替已拥有的……无休止的欲望和自我强烈的需求在头脑中,虽然存在着理性存在着压抑,但头脑无法遏制欲望对自我的驱动。我们对某种形式的追求,对固有的已经接受的旧的感觉到乏味厌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寻求新的更满意的,无法控制的欲望

  大多数的人认为拥有了财富或者大多数都不曾拥有的东西时是欲望的满足和解脱。那只是表象的或肤浅的理解。对物质的占有,对无数的需求与渴望将自我处于一种固化的自我的感觉中,我们无法超越这种欲望的状态。

  追求欲望就是要在欲望中寻求解脱。了解欲望的动机和目的,了解欲望的真实存在,欲望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停留在结果和目的的欲望不是欲望。

  物质的必需不能成为人欲望的终点和永久的追求和满足。对于超越物质以外的追求和需要需要在欲望中被激发。欲望要超越经验和记忆,欲望是不断的产生和寻找。

 

  一个人不自私,既不固守自我也不顾外界他者,这么谈论有穿行于不同思想文化间隙的架势了。诸种资源拿来为我所用的想法是好,可须有坚实的根基作为支撑的啊。美好的愿望不够坚实,无根的人类普遍的信念似乎也只是有所谓的群体赞同而已。

  惊奇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和沉!似是被包裹着浸透到了深深而沉静得足以使那心灵惶恐的海底。因为去要奔向光明,所以才义无反顾得近乎绝对自我意识,完全夹杂非理智成分的自私。逻辑啊,规则啊,理性所熟知的通行法则,似乎失去了摄人魂魄的权威。

  天地之大,容得下所有心灵中的所有已知天地且有余!天地之大,总是要让那心灵饱受探索而不得之苦且依然能善解极端至于中庸。何其妙哉!

  人比人,人照人,也非尽皆足取。私与不私,相对而言,恐不足全信。依然还是要提及那坚实的根基了,没有这根基,犹如海水中之藻类,随波逐流飘动是了。

  如此傲慢与偏见,谁可规范之?规范之来,隐遁无形而徒劳。仅仅分毫之差,足也见隐微中那或桀骜或同悲之异。

  智慧的有色眼镜只能智慧的看待那个,其实只是在反映智慧自己。智者中乃平庸而自甘寂寞,愚人中乃活泼而促且导。中庸否?未必!不受中庸困扰。待到理性知晓时,自在天边回望!

  内心升起无限敬仰,向着这个神奇美妙的世界!

 

五、方法论:寓“八个问题”于“五个阶段”

  人生的八个最经典问题

http://bbs.club.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fid=16209&tbid=4147&bbsid=332&subid=0&isMain=0&id=19500

 

  人生地位提升的五个阶段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一个人在他们心目中有着不同的地位。有研究表明,影响大众好恶的,主要缘自于某人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锚强度。心锚强度在广义上是指某人对于他人的认知与体会,狭义指在某人的成长与成就过程中,他人对于此人的支持和信任程度。心锚强度是判断人的定性化价值含量的依据(定性化价值主指人的智慧、情感、逆商等精神因素,定量化价值主指人现有的财富、身高、外形等物质因素),正向心锚强度越高,则人的定性化价值越高、优先信任顺序越高(多人同时发表意见时),通过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其支持者、追随者心目中所建立起的心锚强度,按由低到高的顺序,人的社会地位共可分成五个层级:
  1、生物性个人。没有形成什么样的良性心锚。人们对其没有任何的信赖度,只是因为无法摆脱而产生人际交往。这些只做为生物人存在而不思进取,对家庭、社会、世界无法做出贡献反发出负面影响的人或列入生而为人的最低境界:人渣(身体残疾者除外)!
  2、概念性个人。即在大家心中形成一定的概念,拥有一定的心锚强度,虽然已经成功地让大家听到他的名字就知道他代表着某一类型的人格,但却不能创造信任与忠诚。我们对这些只有模糊概念而随波逐流、对未来不能清晰认知的人,可以称为人手
  3、理念性人生。心锚强度很高,大家不但知道了这个人,而且因为他致力于其人生理念的宣传,大家也认知了他的人生理念。并因为与其人生理念达成某种契合,产生较强的信赖感,从而激发重复交际行为,行成交际信任,在上下级、团队间,还将形成较高的忠诚度。人作为万物之灵、天生有着思维和自我发现、自我更新与完善的灵性。在此,我们将经历过一段的人生实践后,最终找到人生的终极归宿与存在价值,并形成相对完备的人生价值观的人,称之为成人
  4、人生文化阶段。心锚的建立极其强烈,这时大家不但已经完全认同了此人的外在与内在,而且将其所宣扬的理念视为一种具有哲学价值观的文化,并被这种文化深深吸引。在他心里,与此人交往、合作已不再单单是因为满足物质、现实等方面的需要,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文化、情感的吸引。比如在为某项大业共同努力时,所激发出来的人生快意,纵横四海的豪情状志等,又或者获得与某位名人合影或签字后,每当忆及此事、此物,即会给人带来一种品味和美感,这就是名人的文化影响。文化阶段中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优秀人才
  5、精神信仰阶段。此人人生理念已经形成了对其团队的锚定,即确定不易的认知;并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大家此时已将此人作为一种信仰、文化现象来对待。他的名字本身就已传达出足够的能量,激励人们如他一样创造人生辉煌。比如说到路遥便想到人生如何奋斗与结果,链接到的是平凡人生如何缔造不平凡的成就;说到周杰伦便想到才艺双绝,感受到一种欢悦和成功。说到邓小平便是深谋远虑,联想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不断崛起的东方巨人。说到摇滚就是黄家驹,产生突破边界、四海不羁、自由人生的追求与渴望。这些群体如果一时失去偶像,那么他们宁愿深情追忆,也不会更换其它人选。因为这些人已经深入内心,成为了他们的信仰。毫无疑问,这是人生的极高境界,肉身必灭,若想留下人生不虚此行的印记,那人们就必须将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出万千精华,以使人生精神传诸后世,既有助于世人,又为世人所铭记,这就是世人常翘首以待、救民于水火的杰出人物
  在以上五种层次中,何时步入人生理念化发展阶段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是否能上成长为一名杰出人物,活出个人的文化与精神,并在事业创建的过程中,实现对众多追随者的吸引与锚定,建立团队,走向个人、团队、企业的共赢,并为社会创造不可限量的价值,从而为后世留下不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就是由于未能清晰地制定出适应社会现实的人生发展理念,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建立起人际形象和人生地位,只好得过切过,聊慰平生,一旦环境变化,资源紧张,就只能在社会的强力竞争中惨淡出局。
 

———————————————————————————

  【老人视点】李敏:教人不如养猪

  【老人视点】男人女人都是猪:超越有出路

  【老人视点】修炼智慧眼:做人做事辨证统一

  【老人视点】人类有望大幅度提升智慧

  【老人视点】呼吁心理咨询:心事说谁听?

  【老人视点】大智慧尽在武当:《黔之驴》的尾巴

  【老人视点】美女光着脚丫走路:文化,在哪儿呢?

  【老人视点】亲历时光隧道:预见精神癌症

  【老人视点】漂泊的灵魂看过来!

  【老人视点】让你震惊让你思索:探秘人性

  【老人视点】我,你敢不认识?

  【老人视点】仅仅美女们应该记得那一片桃花吗?

  【老人视点】今年清明桃李笑:我们缅怀与感恩

  【老人视点】针对大学生的《文化漫谈》

 

  编辑:毛毛围脖 郑中天 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