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说的就是对的吗?对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2008-03-01 20:03:24)
标签:

知识分子

幸福修炼

健康休闲

武当山文化生活

哲学心理学

性命双修

养生命运学说

分类: 网友交流

  朋友问养生学要写几篇,实际上,养生学就一个字——休,甚至一个字也是多余。休身——命功;休心——性功;休身也休心——性命双修;无修而修——自在承当——因为“自在”而“承当”还是因为“承当”而“自在”呢?我说的就是对的吗?对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我说的就是对的吗?对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赵州茶——郑汉根的BLOG说“能自在,因为敢承当”:

  信仰得以延续,是利用了人的弱点。不敢自肯承当,所以要一个精神依托。

  除了当下的承当和解放,没有另外的天堂。你想懒惰地放弃今生而企求来世,于是“往生”的说法便大行其道。

  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有资格获得解放。承当一切烦恼与不幸吧。能自在,因为敢承当。

  不必叹过去,不必待将来。承接当下该承接的一切,体会当下安排你体会的一切,这里才有无限风光。

 

  老人认可,作为博客文章,这么说很好。但是,既然是“赵州茶”——影射着禅宗,那么,真正的信仰就是不信(见“学佛学道到底信什么?”),“除了当下的承当和解放,没有另外的天堂。”就不能说“信仰得以延续,是利用了人的弱点。”

  “承当一切烦恼与不幸吧”象“赵州茶”,但是,既然是“烦恼”与“不幸”,人们就承当不了!“忍无所忍”——没有什么需要忍的——才是承当,同时也是“解放”和“自在”。经由“人生无限扩张之路”体会“都是空吗?读一张图的奇妙境界!”,“承接当下该承接的一切,体会当下安排你体会的一切”,“这里才有无限风光”!

 
  得“意”忘“形”可也(维吉尔)

    我在徐悲鸿纪念馆看到过一幅题为《九方皋》的画,讲的是相马高手九方皋的故事。画中的九方皋一副老农模样,躬着腰,显得有些猥琐。旁边的伯乐倒是相貌堂堂,举止大方得体。

    据说,当年秦穆公让年迈的伯乐推荐相马能手,伯乐就举荐了挑担捡柴的九方皋。于是,九方皋奉命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找到了千里马。秦穆公便询问马的具体模样。九方皋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等到派人牵来后,却发现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就埋怨伯乐:“你推荐的人连颜色与牝牡都分不出来,又怎么能识别出千里马呢?”

    伯乐却不以为然:“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得其精微之处,而忘却它的粗糙外表;洞悉内在禀赋,而不计较外在形态。九方皋只看见需要看的地方,而不去看不需要看的地方;只视察需要视察的东西,而忽略不需要观察的东西。九方皋相马本身,就包含着比千里马本身更宝贵的道理。”

    等到大家检测时,发现那果然是匹名不虚传的千里马。

    一般认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看问题时要将获得的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话不能说错,但觉得隔靴搔痒。

    依我之见——应该看那些必须要看的东西,如本质;而可以不去计较那些可看可不看的东西,如形式。

    秦穆公最想要的是什么?是千里马。他并不介意马的皮毛及牝牡。

    从马群里识别出一匹千里马,这是难度最大的事情;至于看出马的皮毛及牝牡,一般人就可以做到。你能够看清马的毛色和性别,但你未必是相马高手。

    选择一位相马手,最怕的就是他能把动物学原理给你讲得明明白白,但他却根本识别不了马匹的内在禀赋。

    对九方皋来说,你选择了一匹千里马就可以了,何必要问它的毛色,以及牝牡呢?

    对秦穆公而言,你得到了一匹千里马就足够了,何必要管它的毛色,以及牝牡呢?

    有一句话,叫“得意忘形”,被人们解读为人骄傲时会忘乎所以。

    今姑尝试着解构一下:

    得其“意”,自然可以忘其“形”。“意”是内涵,是本质,而“形”不过是形式,是一种外在形态,是可以千变万化的。当你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不必太计较具体形式了。

    但是,如果你得其“形”,却忘其“意”,情形就大不妙了。

    就说九方皋吧,猥琐卑躬是其“形”,能够从马群里发现良驹才是其“意”,你不能因其“形”而废其“意”。

    得“意”忘“形”可也,但得“形”忘“意”却万万不可。

    我认识一位研究佛教文化的著名学者,讲起佛教知识来,真是滔滔不绝。许多出版社邀请他撰写专著,各大学邀请他去做学术讲座,忙得不亦乐乎。可就是这位学术权威,一旦遇到佛学中的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

    可他却从来都认为自己熟谙佛学,走起路来,腆胸叠肚,与徐悲鸿笔下的那个躬腰侍立的九方皋真有天壤之别。

    得其“形”而忘其“意”——此之谓也。

    得其“形”而忘其“意”的,还不止是这位学者,也包括那些崇拜他的出版社和众多的学子们。

 

  “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维吉尔)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楚王外出打猎。既然是国王打猎,总得有浩浩荡荡的人马跟随和许多辎重装备相伴。

    这位楚王有一柄宝弓,上面镶满了宝石翡翠,是工匠历时十年打造的。虽说根本不实用,可楚王每次出猎都要带上它,由一个仆人专门保管。

    这天收猎,仆人哭丧着脸来报:宝弓丢了。

    楚王打了许多猎物,兴致不错,说了句“去找找吧。”

    仆人回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就来到楚王面前请罪。

    楚王大手一挥:“这算什么事!丢就丢了吧,反正是在我的地盘上丢的——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嘛!”

    手下群臣一致赞颂:大王心胸真是豁达。

    事情被许多人传诵,结果传到了孔老夫子那里。他老人家偏偏不买楚王的账,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这句话要是去掉两个字就好了。旁人问是哪两个字。孔子说是两个楚字。

    这样一来,“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就变成了“人失之,人得之”。

    听者大悟。

    这句话立刻就传遍了各地。

    后来,老子知道了这件事,淡淡地说了一句更让人吃惊的话:“何必还要这个‘人’字呢?”

    的确,如果再去掉了“人” 字,原来的话就变成了“失之,得之”。

    有好事者不清楚其中奥妙,想找老子问个明白,但老子早就出函谷关逍遥自在去了。他找到了函谷关的尹喜。尹喜是这样解读这个故事的脉络源流和后现代意义的:

   “楚王的仆人是一个热中于‘得’而恐惧于‘失’的小生命。在他眼里,既然拥有了,就不能失去。得到是一种幸福,而丢失则是一种痛苦;

   “而楚王本人,是一个提倡爱国主义的生命。不过,他只爱楚国。他不在乎宝弓的得失,是因为宝弓无论丢失与否,都是楚国人自己的。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就把‘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改成了‘人失之,人得之’,目的在于说明楚王的爱国主义也是有私的。

   “至于老子讲的意思,我自惭浅薄,不敢随便揣测。但如果非要我说的话,我想,很可能是老子看到了孔子的‘人失之,人得之’中仍然流露出某种得失观念。老子想告诉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得失,不失不得,无得无失。

   “仆人执著于个人得失,他只能是个仆人;楚王执著于爱楚国主义。他就当上了国君;孔子爱人,他成为了圣人;而老子看不见人,他就融为自然。”

    好事者欣喜若狂:“你说的一定是对的。”

    不料尹喜说了一句:“我说的就是对的吗?对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这回,好事者迷惘了,久久地睁着困惑的眼睛。

 

  话说有人蹬武当山——逐渐地得“意”忘“形”,到了金顶,忽然“之,之”——原来“失、得”也不要了,有声音棒喝——“之什么呀!”这人从此失语——俩佛相对无一言——禅道——人这么说。我说的就是对的吗?对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