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瞄准月亮即使迷失也落在星辰之间

(2008-02-28 22:21:09)
标签:

知识分子

幸福修炼

健康休闲

武当山文化生活

哲学心理学

性命双修

养生命运学说

分类: 网友交流

题记:本文应该算“成人励志”篇——养生学提纲,也许在看了“删除谁?——90后的智慧”之后,阅读才更有意义。更深入地阅读至少应该是看过“以狗屁比喻文章有过度吹捧之嫌”的题记,综合阅读下面摘录的网友文章,建议朋友心里一直记得"Shoot for the moon; even if you miss, 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如果你瞄准月亮,即使迷失也是落在星辰之间!)

  1岁  出场亮相
  10岁  功课至上
  20岁  春心荡漾
  30岁  职场对抗
  40岁  身材发胖
  50岁  打打麻将
  60岁  老当益壮
  70岁  常常健忘
  80岁  摇摇晃晃
  90岁  迷失方向
  100岁  挂在墙上
 
  时常有人感叹身边相处了多年的好友,怎么会做出一些令自己感觉陌生甚至惊异的事来。其实这一点也不怪,因为人有几个自我,每个自我就好比一个独立的灵魂可以自行运作。平时对外是理性自我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外观上他的形象在你的记忆中是连续一致的。而在某些时候,比如在互联网匿名的情况下,在受到威胁、恐吓、惊吓的时候,在持续的压力下,在获得巨大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几个自我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于是人的行为表现也就殊异。
  人格中有一个是“原本”的自我,另一个是“社会”的自我。他们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结。这有点像两台连在一起的电脑,有着分工,有独立特长,统一对外,但又互相独立存在矛盾和冲突。第三个自我是“圣我”。他的作用是对自己进行观察,他进行“意义”的思考,并对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自身的价值进行“第三方”判断。
  每个人的三个自我并非是都能得到平衡发展的。我们说的智慧和境界通常指的是第三自我的发展水平。这是一个更高、更独立角度的心智;人的知识和价值观属于第二自我的任务,他对自我的思考存在于对外行动的价值与策略判断之中,它即使反思也摆脱不了自我作为思维主体的局限。原本自我,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思考机器。它既具有十分准确的直觉神奇能力,同时也十分昏庸,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高度进化了的生物与世界联系的全息感觉体系,同时也受到本能欲望和生物一切本能弱点的挟制。因此在存在利益、诱惑的地方直觉是不存在的,有的也是假直觉。
  这几个自我经常打斗起来,使人的理性变得不可理解,也会使我们的内心充满无名的苦恼。严重的冲突就会引发霍妮讲的内心的冲突造成的神经症。
社会心理学讲到了人的认知思维有两条线,第一条是基于图示的自动化的、情绪性的;第二条是基于努力的、理性的、检核型的。其实这就是两个自我的独立存在的证据。
  其实第一个自我的需求经常得诉诸第二自我的努力去实现,同时他也会对第二自我的“无能”给以抱怨,第二自我的自我辩解会导致人格进入“受害者心态和报复心理”。第二自我无法直接获得快乐,它的一切努力成果转变为快乐需要第一自我的评价。因此那些欲望太深的人,无论多么有才华、多么有成就也未必能够快乐。
  初级修炼的人“以戒为师”,就是企图从第二自我生出对第一自我的压制,于是逐步通过“定力”出现导入第三自我的升华。
  第一自我在有些人身上也会很好地与第二自我融融相处,这就是那些看上去不怎么智慧,但过得很知足很快乐。平常心即佛。
  也有时第二自我成为了第一自我的奴隶,这些人经常神经兮兮,他所有的理性知觉都被调来从事一些毫无根据的妄想行动。传销、邪教、彩票中都有这些影子。
  在第二自我稍占上风的人那里,第一自我成为了“常识”的代言人,当理性的判断合乎直觉的时候,他的信念可以达到百分之一百。在《弓和蝉》里的境界其实背后也有这个影子。当这个境界出现时,自我有一种消失感。
  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也会有一些巨大的破坏性。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二者都很强大,但却十分冲突。这就使我们的理性思维彻底失去了连贯性,表现神经症症状。我们的行为存在内部冲突和不一致。我们的内心就不快乐,受到许多无名困扰。
  第二种是:第一个自我受到诱惑和某种满足,被立即激活,于是随之第二自我立即陷入清醒的瘫痪。性、爱欲、突来的钱财、虚荣的名利、恭维、任何成瘾性的事物等等都有可能对第一自我带来直接的短路满足,于是第二自我遭到贬黜。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意志崩溃,并伴随事后后悔。戒毒复吸的人,被糖衣炮弹打倒的人,被美人诱惑而失去原则的人,被习惯控制了的人,他们的坚定决心和承诺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第二自我沦为第一自我的奴隶,他在一旁不仅不去制止,还在为它自圆其说“先干了再说,然后再去弥补。”
  如果第一自我被外部“机遇”满足,立即使他的第二自我变得不再必要,表现为意志力的下降和短时消失。各国特工的甄选和训练,都是基于对第一自我的控制力的。戴笠训练的特工在毕业时还设了一道关卡,就是假逮捕看看谁能承受诱惑和压力。
  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的挟制,是十分危险的。家长对孩子自自制力的不放心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自我是后来纯粹在修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实很多人在一生都没出现过这个明智自我。于是没有自知之明。
  我们从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这些现象被利用的场合。比如要跟非常骄傲的人接触,怎麽办呢?送礼!
  跟那些十分暴戾的人如何打通关系?送美女,色诱。
  跟那些对名利很看重的人如何套近乎呢?恭维。
  一旦他软了些来就接近了,一旦接近了就好说话了。赖昌兴以及很多第一代“企业家”个中高手很多。
  正面地讲,第一自我也是人性,有其正当的一面,于是与人接触适当的给以安抚就是尊重的感觉,也是相处之道。
  不管怎样正派,男女之间总有一个“可能相爱的影子”,于是女人对男人一旦拿出得体的娇嗔就会立即得到原谅。这都是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立场修正的力量。
  人与人之间,永远不要伤害彼此自尊,这样就不会得罪第一自我,于是矛盾就容易修复。
  与人打交道一定记住:你需要的是与三个自我在相处。否则他的理性自我接受了你,回去也许会反悔,因为第一自我教训了他。莫逆之交是两个自我都融洽的境界。
  人的三个自我既独立又相互连接的事实,证据是充分的。
  什么是三者健康的评衡,什么是修成第三自我的幸福之道,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自我提供动机,第二自我提供策略,第三自我提供幸福。任何偏差都是疾病,任何冲突(冲突也有良性的)都会有机会导致疾病。
 
  德国诗人歌德,以一首小诗概括人生走向成熟与完美的经历:“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中国诗人刘大白,曾赋诗一首赞美人生三部曲:“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

  诗坛老将臧克家,写有一首小诗这样表现旧中国农民穷苦悲惨的生活:“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女作家尤今,则通过三辈人对饮料的不同喜爱来反映现代生活:“儿子喜欢汽水,他只尝甜味;父亲爱喝咖啡,这里亦苦亦甜;爷爷要喝白开水,因为它极淡极淡。”

  学者王鼎均,对人生三部曲更有其独特的体味:“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的我们给了国家社会,到了老年才把我们还给了我们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