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谈天说地感悟随笔心理命理文化休闲情感生活旅行武当山教育超越寓言 |
分类: 武当山说什么 |
道教教理教义
(黄信阳)
道教在东汉顺帝时,天师张道陵创教之初,奉老子为祖师,称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以老子所说的“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为道教徒对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所以《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虚静为宗、虚无为体、柔软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唐吴筠《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无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老子想尔注》进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为神明,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长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身”。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宇宙” 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净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认为大道无形,不可言说。《太平经》云:“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反本还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永恒不变。道经中云:“道者,理也”。认为此“至虚之理”变通无碍,化生万法,永恒不灭,修道者若能体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经》说:“真道之业,不衰不病,不死长生”。希望能通过修炼而取得和“道”和二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到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德”
“清净”是道教教义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须遵行的修持方法和处世态度。“清净”和“无为”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道教认为“清净”是道的根本,万物清净,“则道自来居”。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之“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因而把“清净”作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清净经》中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指“道”的“清净”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功夫,应效法其“道”的清净与“常清净”,能做到“常应常静”,就说明已到了“清净”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的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他说:“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君而慧生”;“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道教认为,人修炼精气当效法“道” 的清净本性,“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常清常静不起纤毫尘念”。做到“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最后达到六欲不起,空无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无为”是道教对待社会人生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净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认为“有为”者(强所作为)终必失败,“无为”者(顺应自然而作为)则无败。《老子河上公注》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体,从产生的过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力量,所以说“道”是“无为”;但从其产生万物的结果看,一切都有“道”所生,因此又可说“道”是“无不为”。道教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因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要“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忘其形骸”。《元气论》云:“无为者、乃心不动也。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
“柔弱”
“不争”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当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远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认为圣人应效法天道,长育万物,自然无为,而不强求争功夺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想尔注》告戒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无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强调圣人不与俗争。道教讲求的不争并非是束手徒置,万事无所作为;而是不与世人争俗世的功名利禄,贪求财色等,对于合乎天道自然运行法则的事,则要尽力而行,以彰显“天理”。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为人处世都要顺乎“天理”而不能强求。《云笈七签》中说:“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修道者若能争此不争者,就达到了道教“不争”的教义要求。
“抱一”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称“守一”。《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德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工夫,简单的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五厨经》云:“一气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在“一气和太和”注中说:“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交和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说:“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经》说:“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认为“一”同“道”一样,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又云:“子若守一,无使多知,守一不退,无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说:“守一之法,乃万神之根”。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中说:“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道教中又将“守真一”与“守玄一”两种。在修炼方法上特别强调“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尽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恶过失处,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认为“守一”才能消灾免祸、益寿延年,长生通神。
“寡欲” 是道教教义内容之一,说道教徒修行和处世都应严格节制个人的私欲,否则修道无成。《道德经》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乱。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对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规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贪求无厌”,中极三百戒中规定“不得杀生食肉、盗窃淫邪,饮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远身行”,“除恶想”,“绝声色”,“俭爱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说:“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减睡欲”。道教吸取老子的寡欲观念与修持实践相结合,认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过伤的物欲,伤气害性,为“凶害之根”,修道者应该断然加以摒弃。
“自然”
“玄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教义之一。意思是个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以与道同在,寿比天长,强调个人的生命,能由自我决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所以强调“重生贵术”,追求的是长生久视。《抱朴子"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认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为神仙。《西升经》推崇“虚无”和“自然”,认为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从根本上说,天地与人都为气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弃智养神,固守本元之气,就能“与道同久”,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认为道生万事万物,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道教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乐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此道教的教义是乐生、重生,所以强调“仙道重生”。相信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常规的自然事物和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