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谈天说地心理命理文化休闲情感生活教育哲学武当山寓言旅行 |
真正的宗教,必能回答最抽象的问题,并且可以从这些答案,来解决人生最实际的问题;同时,在每个人心灵中及人类社会生活中,建立巩固的精神世界。
我们能观察一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这个人;我们能打量一件事物是因为我们没有介入事物中去。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一切是生活,我们不能站在生活的对面,所以我们就不能打量生活,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尽管生活无话可说,但是,可以感悟。人生有顺逆境,顺逆境就是生活。你像喜欢顺境那样去欢喜逆境,你就没有逆境,你只能是得到更全面的历练。人生有烦恼,烦恼就是智慧,你把烦恼彻究了就转化成智慧。就像你使用智慧一样去使用烦恼,你的人生只能更明白。
使你的精神永恒地处于幸福的状态之中。你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你甚至会说,亏你想得出来。事实上,我们的古人不但“想”出来了,而且实践了;不但实践了,而且成功了;不但成功了,而且把不同的方法也总结出来了。更重要的是还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今天,你也知道了。你以为如何呢?
求道学佛的人都对“神通妙用”这个词汇不陌生,事实上,很多人求道学佛的目的也是求得这个。这对不对呢?本人以为,如果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神通妙用”就对;如果对神通妙用还是糊涂的,那就错得太远了。实际上,对于“神通妙用”,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都是穿墙入室、遥听遥视、先知先觉等等。我们不应该绝对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可是,这还是“妙用”的范围,是妙用的一小部分内容。在转运殿一节我们说过,妙用是应世的智慧,就是很妙地用人、用事、用物。我们一般人也用人、用事、用物,可就是不妙。这里的区别就是妙与不妙。妙用是后得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来,比如释迦牟尼也不知道原子弹怎么造。后得智是相对根本智而说的,它是以根本智为基础,有了根本智一切用才成为妙用,否则就妙不起来。
我们也说了,神通就是金殿代表的智慧。《璎珞经》说:“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明白一切的真相,就是溯源、知道了万有的源头。神通是根本智,悟道就得到了根本智。你得到了根本智就能够回答诸如宇宙的本原是什么样子?人的原心是如何?宇宙的第一因是什么?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千差万别的现象?为什么有好坏的分别?情感是怎么回事?烦恼是如何产生的?生命生存环境的分类有哪些不同?生命有多少种类?人的生命与环境为什么不同?……
真正的宗教,必能回答最抽象的问题,并且可以从这些答案,来解决人生最实际的问题;同时,在每个人心灵中及人类社会生活中,建立巩固的精神世界。
这一切的答案是怎样呢?人们都很好奇,我们就借用《宗镜录》一段,给有所悟的朋友一个印证: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字都认得吧?意思不知道你明白没有?你要是没有明白,可以说你的因缘还没有到,你不妨再回头研究我们一路所说。
啊,金顶的景观真实好。远远望去,一览众山小,生活真美好。那就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金顶之上,再来打量一次“生活”,也就是说让我们做一个最后的陈述。
生活又是什么呢?你可以说生活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你不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生活,因为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的部分内容和现象,生活包括的更多,生活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范畴。这一点仅仅需要提到,也就能够接受。
罗列生活的现象是不能穷尽生活的,一切都是生活。即使我们现在思索什么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也不出生活的范围。那么,什么又在生活之外呢?没有!
我们能观察一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这个人;我们能打量一件事物是因为我们没有介入事物中去。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一切是生活,我们不能站在生活的对面,所以我们就不能打量生活,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无话可说。这当然是第一义了。
可是,我们不是还知道生活吗?也就是说,尽管生活无话可说,但是,可以感悟。
人生有顺逆境,顺逆境就是生活。你像喜欢顺境那样去欢喜逆境,你就没有逆境,你只能是得到更全面的历练。
人生有烦恼,烦恼就是智慧,你把烦恼彻究了就转化成智慧。就像你使用智慧一样去使用烦恼,你的人生只能更明白。
你悟了吗?如果你体悟了这一真理,而且真正落实、融会到你的生活里,你的人生必定没有逆境、必定没有烦恼。也就是说,你不需要上山了,你本来是在净乐宫里。
你没有悟,我们只好说说第二义。我们上边说顺逆境是就环境、即客观世界而言;我们说烦恼是就精神而言。人生就这两方面,还有别的吗?而且,正像我们知道的:“物质决定意识,精神对环境有反作用。”你遇到你不喜欢的境界,你烦恼了;如果你不烦恼,什么境界都是好的。
这么看来,使你幸福,就只有两个办法:其一,不断地满足你的要求。科学正这样尝试,还不能做到。假如你有耐心等一等,你可以期望未来有那么一天,这还需要你不死,地球的寿命足够长……这还是仅就物质的要求而言,如果你要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你要求所有人的智慧都进入你的大脑里(根据笔者对现代科技的了解,我们已经有能力实现知识的灌输,不过没有人知道而已。),你要求明白宇宙的真谛、生命的奥秘,科学还远远没有指望。即便能满足你的这些要求,你还有一个“永不满足”,谁知道在那个时候你还会要求什么新花样呢?。第二个办法,使你的精神永恒地处于幸福的状态之中。你是不是感到不可思议?你甚至会说,亏你想得出来。事实上,我们的古人不但“想”出来了,而且实践了;不但实践了,而且成功了;不但成功了,而且把不同的方法也总结出来了。更重要的是还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今天,你也知道了。你以为如何呢?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料到听了“道”以后,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努力去实践,一种是半信半疑,最后一种是大笑。老子完全明白,怀疑和嘲笑都在所难免。反正这又不是他的过错,而是你的损失,你就自己掂量着看吧。
也许你想做做看。那就要先参拜遇真宫,找一个老师指点你;要学习一些理论,你要去玉虚宫;你要借助一个方法,所以你要到元和观。最开始你难免一头雾水,能不能坚持下来,关紧要你体内的纯阳升腾起来,因此你要来纯阳宫。当然了,前路茫茫,你可不能迷失方向,所以你要读书,这就过了复真观。一路上,坑坑洼洼曲曲折折,这就是上下十八盘。你有一些成绩了,这就是到了紫霄宫和南岩宫;你在“忠孝”之中久了,也许会发愿超越;或者你想做得更完美,追究到了生死的边缘,就是说到了榔梅祠。你反思自己,不就是一副身躯——黄龙洞和着七情六欲——七星树,顺着欲望走,百年(百步梯)后是阴阳界(分金岭),后边的事情也很难说。你决定不冤枉做人一场,打算拼此身心一试,这就来到了朝天宫、一二三天门,朝圣门。你进入太和宫,自然就找到了永恒的幸福,时间久了,就有了金殿,同时也就有了转运殿。
你站在金顶上了。啊,金顶的景观真好。远远望去,一览众山小,生活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