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和宫

(2007-04-20 17:05:58)
标签: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心理命理

文化休闲

情感生活

教育

哲学

超越

旅行

武当山

分类: 网友交流
太和宫(《武当山说什么》17)

  太和宫修建在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上,它代表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车辐共一个车轱辘,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当车轮使用;用陶土来作成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用来盛东西;修一间房子,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住人。实际上这是一连串的比喻,都是针对人——人的心灵而言的。当其无,有人之用。只有一个人的心是空的,才可以具有一个人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要是心灵填塞得满满的,也就丧失了心灵本来具有的莫大能力。

  当你心里没有那些“我……”的时候,你的心就是本心。这时候尽管你无思无想,可是你没有死啊,你也没有变成木头瓦砾呀,你还是明明了了。这“明了”就是智慧。这就是道、这就是佛,这就是万有之体,它是一切的依据。你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可是总是被滑过去了,没有能一把擒住,看看这是什么!还有一些人,也体会了这样的时刻,可是他怀疑了:这就是道?这就是佛?这么简单?怎么没有神通?并不知道,见道还要修道,见道就像小孩子刚刚出生,要慢慢养大,才能打工挣钱,修道就是涵养,只有涵养到一定阶段,才能发生神通妙用。

太和宫

  我们在一二三天门最后说过,一个修道人出了三天门,见到了金顶,那颗心一下子平静下来,身心都轻松了。按道家说这就是见道,他认识了道的法则原来是自然;佛门的说法就是见到了法身佛,得到了根本智。那么这就是终点吗?不然,后边还有合道、后得智,即还有太和宫呢,不是吗?当你通过标志着进入圣景的朝圣门就进入了太和宫里。

  太和宫修建在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上,我们一般都说成金顶,它代表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太和宫依山而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的最低处是从朝圣门过来要经过的皇经堂,最高处就是武当山的最高点——金殿了。太和宫的大殿称为朝拜殿,它背后的山峰上是金殿,朝拜殿的对面是转运殿,转运殿和朝拜殿之间的亭内安放了一口大钟,实际上这口大钟是太和宫的中心和灵魂。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车辐共一个车轱辘,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当车轮使用;用陶土来作成器皿,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用来盛东西;修一间房子,因为中间是空的,便可以住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老子在搞什么游戏?他要说明什么呢?实际上这是一连串的比喻,都是针对人——人的心灵而言的。当其无,有人之用。只有一个人的心是空的,才可以具有一个人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要是心灵填塞得满满的,也就丧失了心灵本来具有的莫大能力。我们举个例子吧:一个聪明人去向智者请教,他一坐下来,就向智者提了一大堆问题,请智者予以解答。可是,智者并没有解答他的问题,而是拿一个杯子放在聪明人面前的桌子上,向里倒水,一直向里倒。水满了,智者还是不停的向杯子倒水,水已经溢出了杯子流到地上,智者还是不停地倒水,聪明人实在忍不住了,就大声说:“满了,倒不进去了!”。 “是啊,满了,倒不进去了!”智者停下来说:“你的心就像这杯子,已经装满了,还向我请教什么呢?就是我告诉你,你能接受吗?是啊,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装满了“水”,我们又哪个能再装进别人的见解呢?如果我们不先倒掉我们自己杯子里的水,就是说冷静、理智下来,我们心里的见解、联想、妄想、争辩等又那能让我们接受新的东西呢?是啊,我们不是不要分辨,可是如果我们还没有接受,或者我们没有正确的接受,我们要分辨,那是在分辨什么呢?所以,老子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当然可以导致“利”,我们心里贮存的见识可以为我们带来利益,我们一向就是这么判定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然就混不下去。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当然是事实,是正确的。可是,还有另一面,经常被我们忽略了——心空下来,便能呈现出一片清明,便能“转识成智(佛门的说法)”,便能发挥出来本来具有的、难以想象的功能和智慧。

  这就是“有”和“无”的辩证法。太和宫里就以安放的一口钟来隐喻说明这个道理。因为钟中间是空的,才有钟的用。同时,还隐喻了一个事实,只有一个人的心是空的,才能贯通出世和入世的智慧。这里说的就是代表入世智慧的转运殿和代表出世智慧的金殿。

  转运殿的故事,说一个人在转运殿的曲曲拐拐的回廊里转出来,一个人的倒霉就会转成好运。很多人都把它当成游戏,也有人真的相信。笔者以为,当成游戏未免太轻率,可是真的相信就是迷信。一个人的运气可以转吗?可以,这里边需要智慧的运用。我们举例来说明,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老大卖雨伞,老幺卖布鞋。老太婆每一天都非常苦恼,因为如果这一天晴天,她就忧愁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如果雨天她就担心小女儿的布鞋卖不掉。因此,她去请教了智者,按智者的办法,老太婆每一天都非常快乐。因为,晴天她为小女儿多卖了布鞋而高兴,下雨天她因大女儿好卖雨伞而兴奋。可以再说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受聘于一家公司。觉得老板不怎么赏识他,整天板着脸对他拍桌子、瞪眼睛。说这没做好,那没做好。这个人很苦恼,经常向他朋友抱怨,说真想拍桌子走人。那朋友笑道:“别急,你应该换一种眼光,老板不赏识你,你可以走人,但你不觉得空空而走不好意思吗?你应该努力学习,把技术学到手再走也不迟呀。”那人接受了朋友的劝告,在工作上非常努力认真。别人下班消遣,他学技术,工作业绩连连攀升,屡受老板表扬。后来竟成了业务骨干,再没提要走了。这两个例子说明:事情可以转化,首先去掉你原来的见解,使心空下来;而后,才能接受新的见解,使事情转化。第二个例子中,朋友为了使他转换成新的思路还使用了方便的智慧——没有告诉他问题的关键是他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而是就他强烈的“自我”设计了使他于不知不觉中转变的方法。我们常说:“智者若水。”就是说要像水一样善于转化,又不露痕迹。

  当然,遇事所以能智慧灵巧地处置,最根本的关键是你心空不空,就是说不要有成见。这还是说的空心的世用,心空的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能启发看破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这就是朝拜殿门口安放这口大钟的意义。我们一般朝拜时就要发愿。可是,我们都发什么愿了?真武大帝啊,求你保佑我……我父母……我儿女……我妻子……我……这是愿吗?这是妄想!想是心上有相,你求这求那,那所求就是心上的相。什么是愿?我们在榔梅祠一章说过:愿是原心,原来的心、本来的心。你求这求那,离本心越来越远,怎么可能现起看破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呢?所谓“心灵”,就是说心是灵的。可是你心上有东西,心上有相(想),心上有纵横的道道(思),心就不灵了,灵变成了思想。思想能干什么?一辈子你的思想能认识宇宙人生多大的范围?当然,思想确实带给我们一些利益,否则你也不会那么地对思想充满依赖,甚至没有一时一刻放弃它的意思。所以,只有你心空了,在朝拜殿把头磕下去——发愿,当你心里没有那些“我……”的时候,你的心就是本心。这时候尽管你无思无想,可是你没有死啊,你也没有变成木头瓦砾呀,你还是明明了了。这“明了”就是智慧。这就是道、这就是佛,这就是万有之体,它是一切的依据。你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可是总是被滑过去了,没有能一把擒住,看看这是什么!还有一些人,也体会了这样的时刻,可是他怀疑了:这就是道?这就是佛?这么简单?怎么没有神通?并不知道,见道还要修道,见道就像小孩子刚刚出生,要慢慢养大,才能打工挣钱,修道就是涵养,只有涵养到一定阶段,才能发生神通妙用。妙用就是转运殿体现的意义;神通就是金殿代表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在朝拜殿的后边山头上是金殿的原因,古人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启发后人的智慧啊,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摆!

  如何涵养呢?这就是太和宫说明的道理。我们不是走进“治世玄岳”山门就首先看到元和观吗?元和观就讲了方法,可是,你没有悟道,也就做不到尽善尽美。现在你悟道了,你知道了道的法则是自然;你也知道心空,就会时时打扫心里的垃圾。你自然的进入了心戒的状态,所以“和”就渐渐地、自自然然地圆满了——“元和”就成为了“太和”。一个人就显现了最圆满的安祥——动也安祥,静也安祥,就这么的简单。安祥是一种无欲无求自然而然的状态。明心是因,安祥是果。明心首先需明理,明理而笃行之方能明心。

  当然,太和宫也告诉了一个方便法门,这就是太和宫入口处、最低处的皇经堂隐喻的意义——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皇代表重要、核心,核心也就是关键的意义;最低处表示基础,入口处代表第一步,也是基础的意思)的是要读经啊!没有悟道读经是资粮,悟道了读经是方便(后得智)。当然,也不要执著“读”“经”两个字,生活里留心也是读——读生活,静坐观心也是读——读自心;前人的著述也是经——历史的经验,现在的知识也是经——经验的总结。我们说过,太和宫代表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去悟吧——

  心空无住是本钱,神通妙用显庄严。

  无想无求“太和”现,山崩浪平俱心安。

  太和的观念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我们一路走来,从不同的角度所阐发的,实际上都是在指出我们违背“太和”所造成的问题与烦恼,同时也给出了治病的一些药方。事实上,存在是一个整体,本来是和谐的,它是“元和”,因此也是“太和”,你听说整体的存在抱怨过不和谐吗?因此……

  我们能够承认:这个整体是联结在一起的。我们摄取食物,我们也被猎取成为食物;从某一方面我们摄取,从另一方面我们给予。现在你吃下一个苹果,然后有一天,苹果树会从你的身体摄取养分,你的身体会变成肥料。当你吃苹果时,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你的父亲或祖父或许就在这个苹果里,而你正在吃着自己的父亲或祖父,然后迟早有一天,你的孩子们也会吃你。

  每件事情都是互为连结的,这份连结正是“道”这个字的意义:连结、互为关连、万事万物的相互倚赖。

  没有人是分离的,也因此,自我是荒谬无比的。只有这个整体能够说“我”,其余的各个部分不应该说“我”,如果他们非得说的话,也应该只是为了语言上的方便,而不应该宣称自己是“我”。

当你把自己隔绝于整个整体以外而存在时,你的存在是痛苦的,这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责任,而是你自己的责任。

  当你感到快乐时,观察一下那是什么样的情况。你会注意到,不论何时,当你感到快乐时,你是没有自我的。在那些快乐、喜悦、幸福的片刻里,突然间自我消失了,你溶解消失在存在里,你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可见,你的界限模糊了。当界限完全消失时,那就像河流消失进入海洋里一样;当所有界限都消失时,你与存在合而为一,你与整体一起悸动着,而快乐就在那里!

  到家的人总是快乐的,因为他不需要等待任何理由,他不等待任何特殊的状况好让他感到快乐。快乐像是呼吸、像是心跳,快乐就是他的存在,而不是某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快乐不是某件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事情,快乐一直都在那里,快乐是构成这整个存在的成分,而到家的人与存在是和谐共处的,所以自然地,他是快乐的。不论他在做什么,他总是快乐的去做,他是充满快乐的,快乐充满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

  我们呢?有些时候你快乐,有些时候你不快乐,因为你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当你成功时,你就感到快乐,当你失败时,你就不快乐,你的快乐仰赖于外在的原因。你无法持续地欢歌,就算你唱歌,你的歌也无法拥有同样的欢欣。有些时候你的歌会有着真正的喜悦,有时候你的歌只是一种反复、机械化的动作,死气沉沉而乏味。有些时候,当你朋友来访时,当你看到心爱的人时,你感到快乐。然后,有些时候,当朋友离开了,当你失去所爱的人时,你就变得不快乐。你的快乐与不快乐都是起因于外在环境,你的快乐不是一种内在的流动,不是你内在拥有的品质。你的快乐由他人所提供,然后又为他人所拿走;你的快乐由外在情境所提供,又为外在环境所拿走,这种快乐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因为你一直是个奴隶,你不是主人。

  让我们记得生命中这项基本的法则:那些有原因的从来无法不朽,那些有原因的总是短暂的。因为,一旦起因消失时,它也就消失了,它只是一个副产品。而那些没有起因的将能够永远永远地持续下去,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摧毁它。身体会死亡,因为有它形成的原因,父母的会合就是身体的成因。身体迟早会死亡,它有诞生的那一天,它拥有既定的能量、有既定的生命周期,它也有结束的一天。

  但是,生命就是你的所有吗?它就是你的存在吗?难道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任何的事物?在你诞生之前,有些什么就已经存在于你的内在,在你死亡之后,它还是会继续地存在,永恒地存在。真正的道家、佛家所谈论的是那些永恒的、没有起始、没有原因的事物,它们没有创造者。所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没有造物主,没有创造物,有的只是永恒,过去一直是如此,未来也会一直是如此。一旦你开始接触到你存在里这个持续不断的永恒,这个最基本的部分,那么,再也没有什么让你烦恼痛苦。你是不朽的,你是永恒的,对你而言,没有死亡,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诞生。你不曾被创造出来,你也无法被摧毁。不论外在的环境如何,你内在的光亮不断持续地燃烧着,你的歌(生活)也不断地持续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