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谈天说地感悟随笔心理命理文化休闲情感生活教育哲学超越解脱寓言 |
分类: 杂谈妄论 |
“人生意义”、“人生真相”是什么?
确实,真相和意义,人们有意无意地关注着。
很多网友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一般回答:我博客写了,自己看。
有说:我不愿意看,你告诉我。
还有说:我看不懂,你告诉我。
更有人更干脆,原因也不说了,直接说:你告诉我不就得了!
想想,确实,是老人的错,谁让你不给一个答案,卖什么关子?
说了吧:人生意义——成为一个人!
你也许说:什么答案,我本来就是人。
说的对:人生真相——本来就是人!
清楚了吧?为了表示歉意,送一个问题答案:烦恼就不知!


一、真相和意义,作为人应该明白,不明白就不成其为人;但是说人不是人太难听了,道家就“换汤不换药”地变一种说法:明白了是真(的)人,不明白是假人;佛家是外来的,还是一个意思,说话就更隐讳、客气些:不明白的是人,明白了是佛(因此相对道家真人佛才高高在上,不管真人假人,道家毕竟在说人嘛,那一定是入世。而佛家说佛菩萨,毕竟说的不是人事嘛,所以一定是出世。入世出世就被似是而非地传承下来了,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朋友是如何看待?)。儒家要和大家打成一片,更要讲究说法了:我们都是人——“小人”、人、贤人、圣人——大家都很舒服!

我们来到这个人世上,从眼睛睁开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在打量这个世界。我们诚然想把这个世界的真相看得清楚一些,然后好在这种真相的引导之下,好好地生活下去。那么,我们能看清楚这个世界吗?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否就是世界的真相呢?我们当然认为我们是能够看清楚这个世界的,并且认为我们一次次地看见的世界,也就是世界的客观的真相,其实又当然不是的。
我们所看见的景象,始终只是我们的心灵所照见的景象。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描绘出一种景象,会不是由我们的心灵所照见的景象。(以上两段摘自“不能改变环境时一定要改变自己”)
我们所看见的景象,始终只是我们的心灵所照见的景象。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描绘出一种景象,会不是由我们的心灵所照见的景象。(以上两段摘自“不能改变环境时一定要改变自己”)
真相是本,意义是末。“真理性的认知”明悟真相,“在这种真相的引导之下,好好地生活下去。”才成就“价值尺度标准”——意义。北大未名居士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文后留言:感悟真善美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对事(物)、对人、对己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
“感悟真善美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正是说明我们心灵的个体性,其原因分析北大未名居士留言里说:您这里说的“沉淀”,我理解为——现代理解——科学解释学所说的前见(前结构),当然,不能把它理解解释为成见、偏见。
既然是“前”见、“前”结构,当然相对于现在——当下来说是已成之见,以“真理性的认知”说成是“成见”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承认前见(前结构),就是承认有当下、未来之“见”,所以前“见”就是一偏之见;如果不以世俗的“价值尺度标准”而是追求“真理性的认知”,为什么不能方便称为“偏见”?
北大未名居士留言里说:人的内心有两把尺度——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
“感悟真善美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正是说明我们心灵的个体性,其原因分析北大未名居士留言里说:您这里说的“沉淀”,我理解为——现代理解——科学解释学所说的前见(前结构),当然,不能把它理解解释为成见、偏见。
既然是“前”见、“前”结构,当然相对于现在——当下来说是已成之见,以“真理性的认知”说成是“成见”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承认前见(前结构),就是承认有当下、未来之“见”,所以前“见”就是一偏之见;如果不以世俗的“价值尺度标准”而是追求“真理性的认知”,为什么不能方便称为“偏见”?
北大未名居士留言里说:人的内心有两把尺度——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
这“两把尺度”当然是因人而已的,各有各的“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就是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事实认知”到终极就是真相,依赖真相的“价值评价”就是终极意义,两者在“终极”是合一的而路途上才是分离的,分离就一定烦恼——烦恼就成为一种动力——使你趋向合一!
二、人分三六九等
北大未名居士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文后留言里说:我理解的实践,就是现实的人的观念意识和心理事实支配的人的生产生活活动。这和你理解的实践有些出入。
“活动”被几层定语限定着,不知道被限定范围之外的“活动”是哪些?老人认为,时间上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生,甚至是一个瞬间;对他人、大众、社会来说,有什么效果、作用不论;只要是一个人身心有“活动”,不论身或心,细分到一个念头,都是实践!事实上,一个念头之间的事情还多的很,没有禅定经验的人没有办法体会。
实践首先是检验我们自己!看看我们的身心是个什么状态,也许你还不能分辨一念之间自己的身心情形,但是你总可以分辨一件事情中,实际上是一个时间段里,自己身心是个什么样子吧?从这里开始,形成习惯,慢慢地就不一样了。
念念就是实践!就是“真格”,既检验我们的理也检验着我们的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古人说:一念之间见真章!
拾梦人在“说了不信:你是世界主,国王也不换!”文后留言:一到了动真格的就有分歧了,呵呵。在我看来老人的意思有两层:一是理,二是行。理,不清,则行,不明。即便理清,行也未必做得到(明)。
实际上,不是老人的意思分事(行)、理,是真相的“一生二”——“混沌”分“乾坤”,而后“二生三”——有“乾坤”才有“天地人”。(请参考“认得并不一定明白:一的内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的两义”、“为人处世的真机妙窍:三才之道”三篇及相关联接文章)
实际上,不是老人的意思分事(行)、理,是真相的“一生二”——“混沌”分“乾坤”,而后“二生三”——有“乾坤”才有“天地人”。(请参考“认得并不一定明白:一的内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的两义”、“为人处世的真机妙窍:三才之道”三篇及相关联接文章)
人在天地之间——乾化离、坤化坎、坎离生烦恼,坎、离的“距离”就是每个人的心量——决定了你所见的范围、成就的大小;烦恼就是精神作用——体现为心态、性格——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语行动、举手投足之间。(参见“揭破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成份”、“他爹她妈孩子仨自私下流有烦恼”、“老大爹亲老幺妈爱生下老二用脚揣”、“兄妹生下的孩子:你的名字叫烦恼!”、“揭破生命的秘密:男人没有不自私”、“揭破生命的秘密:女人天生就下流”等六篇及相关联接文章)
每个人都在事理之中,事理组合成事、理、理事、事事四种境界。每个个体生命过程都是在“逆”上面的过程,我们方便地说成优化吧,我们个体生命的优化,对应着四种境界,粗分为四个层次(见“学问的层次”)。
三、因人而有法
每个人都在事理之中,事理组合成事、理、理事、事事四种境界。每个个体生命过程都是在“逆”上面的过程,我们方便地说成优化吧,我们个体生命的优化,对应着四种境界,粗分为四个层次(见“学问的层次”)。
三、因人而有法
有学者提出人类的四种认知方式:习性、知性、理性、信仰。
理性、知性的认知成果都可以文字化,通过文字,后人能够准确、全面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读书是提高理性认知和知性认知的主要手段,由于理性和知性认知的“对象化”特点,思索之路的关键是“回头”(见“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不知反省的人,是永远看不见自己那张脸上,已经贴满了一种叫做“无知”的标记。学者,是从书本上得知很多事的人,有教养的人,是对其时代最普及的知识,或风俗习惯有心得的人,而真正的新新人类,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的人。
不管是“学者”或“有教养的人”还是“真正的新新人类”第一步要作的工作都是先把自己的习惯作一些改变,由“不假思索”变化到“反思”,接着走一点“学者”的道路——学习些书本知识,然后边“学”边“问”成为“有教养的人”,最后逐渐地提升自己成为“对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的人”。(以上两段摘自“学问的修养”)
2、宗教和信仰对应,处于“学问的层次”的“无知阶段”和逼近“证知阶段”的人是宗教和信仰最主要的群体。在“信”的状态中——前者是迷信后者是正信,这些人最需要老师——老师是包括宗教教理教义仪规等在内的广义的人事物,在老师的带领下走“模仿之路”(见“学问的修养”):
3、与习性相对应的是人的各种活动。习性认知的成果难以文字化,它是通过人的社会生活自然而然进行传递的;习性认知是在互感和认同——信的基础上通过简单重复完成的;习性认知的对象往往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人自己。
西谚说:“经验是优良的老师,只是学费很贵。”在艰难困苦的时刻,不要放弃希望,因为晶莹的雨滴,乃是落自乌黑的云。经验所得来的定理,往往胜过光靠想像所得来的理论。所以,如果有机会,要多请教于有经验的人,因为他拥有一盏经验的明灯,可以指引我们的航程。
这说明我们的经历是多么的重要,哪怕是失败、痛苦的经历,都是我们的财富。如果有一个“困境”真正粉碎了你的一切,那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缘分啊,它一定能使你“对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或走向“对自己生存的意义有所领悟”的道路。(以上两段摘自“学问的修养”)
“模仿”和“经验”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勉强分开说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另外,“模仿”和“经验”中有“思索”,“思索”中有“模仿”和“经验”;再者,处于“无知阶段”和“证知阶段”的人同样在“模仿”和“经验”中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糊涂”后者是“聪明”到“糊涂”。(见“哲学.寓言.视觉:糊涂玩,明白玩,生活不一样!”)
当一个人的四种认知都得到极其的强化,就明悟了人生真相,也相应地知道了人生的意义。
当你处于第四层次时,你就进入了光明之中并有与之合为一体,它就是你,你就是它。那时你才发现,你本不动而周遍一切时空,“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本来人天合一。(摘自“学问的层次”)
真正伟大的人,几乎常常是完全不引人注目的,很有可能在我们面前就有人默默的、不为人知的,做着最伟大的牺牲。因此,我们不可看轻任何一个生命。看天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人,才能拥有大胸怀。(摘自“学问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