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17日第二版)
道篇的总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破题:打破一些常见的定义误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而弗居。天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然后定义道这个概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
排除干扰继续读老子。
这句话是老子对天下万物的总结,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里,万物,都可以用这16个字做出完整定义。
说得白一点:万物源于道,由德养育之,物赋予它形态,器给于它功能。
四个抽象的概念把万物从生到死勾勒得完美无缺。道-发源,万物皆有宗;德-描述关系,揭示万物相互作用的宏观规律;物-名词做动词用,如上帝造人给于人形一样;器-名词作动词用,万物长大成‘人’都需要赋予特定的能力、功能才是‘成’。
《道德经》重点讲道和德,说到底就是讲万物起源和相互关系。老子崇尚天道,因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崇尚玄德,因为玄德公正无私,畜养万物而无亲疏之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道就是造物主,而德从天道的角度勾勒出万物之间息息相关的血脉关系,认为万物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杀伐。
老子把道、德推而广之,用于社会研究。值得今天的极端主义深刻反思。
另:老子说‘为学日益’,学-进取,益-变好、增益。可见老子不是怪胎,也不是十足的唯心、出世。他主张进取,但不主张莽夫的进取,而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有策略、有方法的进取,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