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期望福的心情不一致,一般人对了解福却不甚关心。所以,让我们首先认识一下福。福即福乐,粗分有三类:
1、心理感受。拥有种种外物而生起的心理快乐和满足,或炫耀这些拥有时产生的心理荣誉感、自尊感、优越感,凡此种种,最后都落实在心理上。这是人世间普遍认为的福,所以也叫世福。世福有如下几个重要特性:
A、无常——人间的一切快乐、幸福都是不持久的,而且往往都很短暂。比如:一个人经过长时间努力一旦富裕,初时确实很幸福、惬意,但这种新鲜的幸福感维持不了几个月,它日渐消减,终至于无。于是,又把眼光盯在了更富有的期待上。
B、虚幻——福乐并没有一个真实、确切的自体,只是人们虚幻观念中的虚幻影象而已(见《武当山说什么》之“玉虚宫”)。在远古时代,充足的食物就是福,而今人所梦寐以求的金银纸币,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堆沙土败叶;俊美的容貌也只能迷惑自己的同类,若是碰上豺狼虎豹,它们是不会爱之入迷而放弃这顿美味佳肴的。
人们喜欢的玉一样的侗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玉一般的享受感就没有了,只剩下非常难看、恐怖的镜头形象。
人们执着爱和被爱,用理智来观察,都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爱你,我不爱了,弃之如垃圾。
C、伴苦——人间的每一个快乐、幸福都要付出数倍、数十倍的痛苦作代价,这是确切不二的真理。就说财富的积累吧,贫乏时会觉得艰苦、自卑,并夜以继日地劳作以期达到丰衣足食和更富足。一旦因此富裕起来,又常常担心盗贼啊、灾害啊、挫折啊,等等,惟恐万贯家资毁于一旦,就是家庭内部,也要面对财产分配、控制上的压力甚至斗争。如果竟因富裕而放纵于酒色,还会引起身心萎靡、家庭破碎……如此纵横交错的种种身心烦恼,都是为求富裕一乐所付出的代价。
D、实在——尽管如此,当我们处于特定时空、特定的观念网络时,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苦乐祸福的存在。我们直观地体验到:福乐就是优于祸苦,此事真真切切。所以人间之福乐,也有其实在的一面,就像从高处看是沙堆和森林,从近处看只是沙粒和树木,此二事同样是既真实又无常,既实在又虚幻,它们是平等的。
2、精神享受。也称为妙福。比较而言,现代社会中物质享受已相当充足,而精神享受却日渐枯竭,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在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日渐没落。因此,有精神享受体验的人就不多,有深度精神享受的人就极其稀少。一般人多把精神享受看作一个形容之词,不清楚其实在的内涵。
一次,和几位同事去武当山五龙顶拍摄,快到山顶时,又饿又累,似乎一步也走不动了。我给大家说:一个人困苦的经历一旦过去,再回想起来时,越苦越难就越幸福,如果能现时体会未来的幸福,那么当下就没有困苦。同事们听了之后,不同程度的恢复了体力。我们的向导,年龄稍长,体会深刻一些,当时就有些手舞足蹈。
历史上,我们知道颜回一单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老人已经介绍大家认识隐居在武当山一座破庙里的“神仙”磨针老人,其物质生活可想而知。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和他相处几天后,给我说:他的快乐是她认识的所有哲学家——一般认为是超越了物质生活的学者——所没有的。
事实上,一如应由人心主宰人体,自然规律决定,在形式上应由精神主导物质。精神享受超越物质享受而不受物质条件所限制,精神享受是更高一级的享受。当你享受较高层次的福乐时,观察体会那些较低层次的福乐,简直和嚼蜡吞药无异。由此,对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人们,你就会生起深深地同情、惋惜、伤感,叹息他们为何这样愚昧,这样坚执苦海而不愿出离。
妙福和世福的迥异之处,就是世福的实现往往伴随着他人的损失,比如你的利润加大就意味着别人多付出一些。尽管实际上,这是你该得他该失的合理现象,但毕竟当其之时,在形式上是“损人利己”,或者说是合理不合情。妙福则无此现象,相反,当你获得妙福时,你就自然而然地、更多更自愿地去“损己利人”,而同时也就更增进、更丰厚了你的妙福,自然实现了自他共利的和谐美好。
妙福是心的不同层次的状态优化,优化的层次越深,获得的福乐也就更长久、更真实、更少代价。长久得可达几百年、几万年乃至更长;真实得一百元、一万元、亿万元乃至更多的外物损失也不能动摇损坏;更少代价得乃至无须任何劳作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你也许觉得是痴人说梦吧,或者大发愤概:不劳作不付出就拥有整个世界,就算是真的也是极大的恶行,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你这么想,说明你还没有悟得很深。你应该了解,一个人优化了极深层次的心态,这就意味着优化了人间乃至一切世间,他作出的贡献要比你单纯生产出一些产品要伟大和深远得多。因此,他的获得就比你大得多,完全符合因果的法则,合情合理,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哪一天,你对妙福生起了深深的希求之心,那么,就去多多观察吧,去发现那些貌似无福而又生活得痛快淋漓,自由自在而又乐于助人的人,到他们那里去接受启示和熏陶,你就会逐渐进入妙福之门。而更重要的,是发现和主宰自心,修炼自心,在精勤地修行中直接和妙福相契合。
3、究竟福。也叫无上福、真实福、圆满福、不生灭福,等等无数的名称。我们知道世福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之外,还有无常、虚幻、伴苦的特点,而妙福,它实际上也是无常、虚幻、伴苦的,只不过表现在更广大的时空范围中,难以从狭小短暂的范围中观察出来而已。而究竟福是究竟的真实、无上的圆满之福,它没有生灭,它不伴有任何有形无形、暂时或长远的缺陷,没有世福和妙福的种种缺点。那种福境本身,惟证入者自知自受,又有谁能予以表达呢?
“过来人”说,包括非福在内的一切福都是无上福,能受用深浅、多少,有赖于心量,即度量的逐渐扩大。原来,众里寻它千百度,那福却在灯火阑珊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