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之道:
养生贵在养“心”
(4/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因而各种各样的养生之道便应运而生。林林总总的养生方法,可谓多如牛毛,使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从物质上生活上养生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从精神上养生,即养“心”则更为重要,堪称养生之第一要务。
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王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说明人的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孔夫子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说:“大德者必得其寿。”管仲也说过:“我心治,官(人体之器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这里所说的“心”,就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心灵。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安宁,体内脏腑才能得以安宁,机体才能处于正常状态,才能有健康的体质。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一个人顺理修身,心诚意正,道德高尚,就能除去烦恼,促进身体健康。
古代许多名人贤士很讲究养“心”,堪称修性养“心”之楷模。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遭遇坎坷,屡遭磨难。年轻时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度遭贬,但他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处之泰然,顺其自然,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被贬杭州后,他寄情于灵山秀水,轻松地吟出千古绝唱:“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仕途也极为坎坷,但也始终旷达乐观,淡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47岁时他被贬到黄州,登赤壁矾,吟唱出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使我们看到了他那达观脱俗的博大胸怀。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时,1073年夏天他因病去松明环绕的寺院里去散心,僧人用虎跑泉煮茶热情招待他,让他在清爽的禅房内歇息。诗人在“病中游祖塔院”一诗中感叹道:“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深谙养生之道的苏东坡将养生必先养心概括为“养生怡性,行义求志”八个大字,可谓是养生的真谛。
如何养心呢?
养心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其自自然,努力为之而不强为,淡泊名利,不患得患失,得之莫喜,失之莫忧;
其次要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情操,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情绪乐观,笑口常开;再次要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会驾驭和调控情绪,做到心与境的和谐;
最后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从容容地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这样就能求得心理平衡,使自己身处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在为实现自己物欲理想的征程中从容应对,活得轻松、潇洒,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