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市场分析 |
新华社6月5日上海电关于当前楼市的报道评论,再次以主观理念领先,无视市场客观真实,专门引用观点相似“专家”看法,误导媒体读者。
这份电文登载在6月6日上海东方早报,通栏标题是“楼市反弹大多无关刚性需求”。指出造成楼市反弹的原因是“投资性需求加速入市”,“炒家成批入市”,“各大机构外资投行纷纷唱多造势”,“开发商通过假按揭、自买自卖等伎俩制造虚假繁荣”,“地方政府托市明显”。新华社最近几年关于房地产的报道很少发挥主流媒体的健康影响力,扭曲事实真相,乱做市场预测和评判,误导老百姓,反映出记者和编辑缺乏专业能力和水平。
为什么在全国“保增长”的一盘棋指导下,其它产业回暖和发展都是应该的,都是健康的,都是政策效果的显现。唯独房地产市场一回暖、一发展就被媒体指责为“假阳春”,“无关老百姓刚性需求”,将市场中存在的个别现象当普遍现象宣扬。总之,就是“不健康”、“不正常”,就是“托市造势”,就是“简直疯了”。
国家发改委一个关于“物业税的研究立项”,就被媒体炒作成“物业税就要推行了”;一个“放松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的通知,就被新闻说成是“将导致房价上涨”;“房地产不能够当支柱产业,不能够有振兴规划”,可以被重复千百遍;房地产涨价就是“泡沫重现”、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经济被绑上楼市战车”,这样的谬论可以甚嚣尘上;“对地方政府盲目托市的指责”没完没了,似乎地方政府都是封建割据的诸侯。
那位没有披露姓名新华社记者的文章,还自称跟踪观察、现场调查,走访专家,在我看来他根本没有走入到上海的售楼现场,他并没有和上海的购房人做过真情的交谈。带有偏见的调查和走访,只能得出荒谬的结论——“楼市反弹大多无关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