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在房地产调控问题上屡屡施展小动作,用既有观点统领报道、完全不顾客观事实,误导社会和人民群众,反映出一批根本不懂中国房地产的记者不负责任地占据着国家舆论高地。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指出“少数富人拥有多套住房,是造成房价上涨、住房紧张的主要原因”。
新华社上海1月7日通电的内容通篇充满着荒谬:2006年“国家出台了十项政策、措施。但在落地中,一些政策竟被悬空化解”。
“究竟什么是中国楼市逆风飞扬的推手......主导因素还是强大的房地产势力——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部分开发商和金融机构等房地产利益关联方综合作用的结果。”
“房地产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正是阻挡房价下降的三个火枪手”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
国家房地产调控从03年开始已走了四年,05年、06年还连续两年实施政策组合拳,但事实是怎样呢?以压低房价为中心的房地产调控已经难以为继,骑虎难下。中国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已成为西班牙的大风车,而房地产调控政策却沦为堂吉柯德。
我们应该从房地产市场把握的准确性、政策制定的民主性、政策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去认真反思为什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际作用总是和制定者的初衷不一样。新华社不能把政策没效果,政策贯彻不到位,简单地武断地归结为“三个火枪手”和“房地产势力”。任何明眼人一看便知道这是“自己不行全部怪罪于他人”的伎俩。新中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并不是任何经济中央集权的办法总是、都是正确的,任何经济地方分权的办法总是、都是错误的。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基本的成功经验。
新华社忘记了自己在2006年12月初发布的一条通电,那条通电中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中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了突出位置,成为稳定宏观经济的最主要任务。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除了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外,最重要出路是解决国内需求不振的问题(今年我国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高达49.9%)。要用扩大国内需求的办法解决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失衡,解决内需和外需的失衡,解决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解决外汇储备的过猛增长。”
根据新华社的那篇报道,我们可以据此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并不是我国2007年调控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只不过是涉及到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分支性热点问题。不宜将房地产调控问题扩大化、严重化,甚至政治化。而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却对扩大我国国内需求起着支撑性的作用。
新华社你前后的通电内容不一致,新华社你没有学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新华社你向全国人民传达的是混乱的充满着极左味道的房地产信息。
后一篇:长三角房地产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