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级行情拉开帷幕  注意热点转化

(2014-07-25 19:13:40)
标签:

股票

中级行情拉开帷幕  注意热点转化
玖福投资组合

    本周大盘出现重大变化,一改前期反复拉锯的箱体震荡格局,出现少见的单边大幅上扬的突破行情。两市大盘除了周一横盘整理外,其余四个交易日基本呈现单边上涨之势,尤其是周四一根放量大阳成功越过前期高点、年线和2100点整数关三座大山,宣告一轮中级行情拉开帷幕。
    早在本周二,虽然面对新股扎堆发行的重压,但是我综合盘中四大特点后明确提出:“由于新股从周三起扎堆发行,对资金面依然形成考验,所以后市反复难免,但震荡中短期仍有望挑战年线。而经过反复折腾,一波底部逐步抬高的中级行情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周五,在期指早间开盘全线高开高走的带动,周五沪深两市延续升势,在大盘蓝筹股稳中有升、“煤飞色舞”、小盘题材股止跌回升推动下,指数再接再厉,继续向上拓展空间。上证指数收盘报2126.61点,上涨21.55点,涨幅1.02%,成交1114.12亿元,日线再度拉出中阳线,创出3个月新高,接近前期4月10日高点2146点;深成指收盘报7578.12点,上涨74.72点,涨幅1.00%,成交1087.61亿元,亦创出3个月新高;中小板涨幅1.02%;创业板涨幅1.09%,与主板基本同步。当月期指一改前期持续贴水格局,在周四大涨2.27%出现明显升水后,周五涨幅1.66%继续超过现货,使得升水更为明显。周五期指收在2274.6点,超过沪深300指数收盘2260.45点14个点,这在前期行情中非常罕见。
    周五的一根中阳线再度确认了突破年线的有效性,继续向我之前预期的中级行情目标位2400点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周五的上涨中量能却出现小幅萎缩,沪市成交1114亿元,较周四的1287亿元萎缩了13.4%,出现价涨量缩之势,这种情形值得警惕。而从周线上看,经过漫长的十三周围绕2050点的罕见震荡之后,一根实体长达69点的中阳线拔地而起,成功突破压制前期两次反弹的60周均线,目前60周均线在2087点,基本与年线重合,大盘初步显露出一波中级行情向上突破的苗头。不过,继续向上还有两个小坎,也就是4月10日的高点2146点和2月20日高点2177点,最重的压力在去年下半年构筑的双头2250点附近。从周线量能观察,本周沪市成交5212亿元,较上周的4629亿元明显放大,且明显越过了前期2146点高点时的周成交4368亿元,当然近期有新股较大成交量的加入,剔除了新股,从量能角度可以说已经基本预示了后市越过前期高点2146点的概率非常大。而2月20日高点2177点时的周成交为6143亿元,目前来看还有较大差距,后市还需进一步努力。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今年前两次高点均是市场放大量后,尤其是沪市成交额超过1200亿元后,随即出现阶段性高点。如2月20日和4月10日沪市成交额均超过1200亿元,随后量能无法继续放大,随后冲高受阻开始进入调整。此次是否重蹈覆辙还需谨慎。当然从下周来看,随着申购新股款的解冻,市场资金面应该较为宽松,不排除市场继续冲高,越过4月10日高点2146点。但如果量能继续无法跟上,则下周可能出现冲高震荡行情。
    随着大盘的上扬以及创业板的调整,沪市重上年线,创业板则跌破年线。本周“跷跷板”效应显现,二八现象非常明显,个股表现冰火两重天。风险和机遇在悄然转化,提示我们操作中要格外注意买卖节奏。短期这种状况可能还将维持,但是从历史经验看,大盘权重股上涨需要很大资金量,在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下,大盘股上涨的持续性一般较差,常常在一周升势后出现调整,周五在指数上涨的背景下量能出现萎缩,就表明新增资金有些跟不上,预计离震荡调整不远。而小盘成长股经过三周的连续下跌调整,创业板指数调整幅度高达12%,已经接近1200-1250点重要支撑区域。周五开始出现小幅回升,量能大幅萎缩,显示短期做空动能接近衰竭,后市有望出现回升。至于能否在1250点区域形成阶段性底部,还需要继续观察。所以,下周要注意权重股和小盘股之间可能发生的再度转变。
    从技术面分析,多个重要指标目前均处于强势中,但位置较高,即将冲顶,暗示下周大盘可能出现冲高震荡的概率偏大。但创业板的技术指标则在低位有二度金叉的现象,若没有重大利空影响的话,提示有望出现回升。所以下周大盘震荡,创业板反弹的概率偏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