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无我的人生|第二章儿女忽成行(1)

标签:
家风传承母亲教育怀念故乡 |
第二章
相亲中意小篾匠

01
老娘从江西回到东阳的时候,已经是虚岁
21
在农村,结婚大多数靠的是相亲,虽然问名、纳彩、迎亲等婚
外公和外婆,也是这种婚姻的典型代表。外公比外婆大十一
外婆到了要说亲的年龄时,家中长辈对于挑一个什么样的人家虽然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对于不能嫁到哪家去却是非常清楚。外婆曾给我们讲过,当时家里长辈们指着外公对她说:这样的人家,
外婆不以为然,回应了一句:这个人本质并不坏,就是缺人管,家里有人就能管好他。听到这句话就有人猜测,外婆这么说是不是看上了外公?于是就跑来撮合这段婚姻,没想到,居然成功了。 外公当然是喜出望外。虽然外婆刚嫁过来的时候,外公家里穷的一条薄被子,对着太阳照都能透出光亮来,但三十岁才成家的外公格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家庭,两个人勤快持家,日子也渐渐有了好转。
老娘是外公外婆的长女,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外公结婚晚,老娘对他而言算是“中年得女”,因此,外公格外疼爱老娘,
我们常说,在嫁娶的问题上要坚持“高嫁女、低娶媳”的原
有一天,有人给说了门亲事。外公外婆打听了一下,觉得这户
我后来听到的版本是:快到了相亲的地方时,媒婆指明了要见面的地方,让老娘自己过去看看。老娘虽然也是出过远门、见过风浪的人,可是,对于相亲依旧有着小儿女的腼腆,红着脸害羞,不肯过去。这时候大姨开了口:你不去我去。老娘上赶了一句:你要去就去。
大姨真的过去了,后来双方也中意,她的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外公外婆这下子更着急了,也曾悄悄地问过老娘,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喜欢什么样的人,想和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一个怀春的少女都曾经思考过,老娘倒是跟我们说过多次:嫁人和娶媳妇主要看人品,一时的物质丰厚与否并不重要,莫欺少年贫,只要这个人为人正派,没有不良的嗜好,品格端方,两个人踏实肯干,不愁将来过不上好日子。
我后来曾经想过,老娘的择偶观,和外婆坚持的原则一样,结
在老娘这样的自我原则之下,虽然陆续有人上门来提亲,而
这时候,有人使坏,撺掇老爸去马家提亲。那时候,胡家非常穷,因此被老娘婉拒而想看热闹的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羞辱她,在他们眼里,不爱金钗爱荆钗的人,是十足的傻瓜,不嫁富人嫁穷人的马家姑娘,脑子也不灵光。
老爸去外公家提亲的时候是在夏天。老娘后来跟我说,当时她只看到一个年轻人,披着一件干活时的外衣,脚上趿着一双草鞋,
外公外婆第一眼看到老爸时是否很中意?这个问题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前去相亲却连件衣服都不换,老娘觉得,这个人踏实不耍滑头,再仔细一看,虽然穿的破旧,但整整洁洁,这样的人家,在心里对日子是有奔头的,老娘当时就点了头。
外公外婆虽然觉得老爸家里经济条件实在寒素,但看女儿同意,也不再说什么,着手开始准备婚事,并尽可能地为女儿的嫁妆多做打点。他们其实还是不放心,怕孩子受苦。
外公外婆的担忧不无道理,当时胡家的家境,也真是艰难。我的爷爷是个手很巧的篾匠,会编织很多东西,奶奶也跟着学了一些手艺,靠着这些手艺,再加上爷爷经营有方,年纪不大却置办下了还算丰厚的家业,他在外有一些店铺,在村里还买了几个山头。要是爷爷一直健在,按照解放后的评定标准,我们家应该是富农。要真这样,家里成分这么高,后面几十年的风雨怎么扛过去,
而爷爷置下的家业,也随着他的逝去雨打风吹般地散去,外面的店铺被亲族里的人占着不还,渐渐的,村里的几个山头也变卖了一些。唯一剩下的,只有奶奶会的那点竹编手艺,但她学会的不多,很多精巧的工具编不了,奶奶就带着两个儿子,编竹席变卖贴补家用。
老娘当时是怎么嫁到我们村来的,这个问题我问过几位长辈。大家都记不清更多的细节,但同村有一个长辈跟我提过,老娘当时是坐花轿嫁过来的,他当时是负责抬轿子的人之一。从外公外婆家到我家,直线距离并不远,但当时全是小路,不知道老娘坐在轿子里,是否受到了山路颠簸之苦,是否想到过此后生活的颠簸远胜今夕。但是,小篾匠和马家的大姑娘,从此携手共度了一生,谁也没有后悔过。
老娘结婚之后,大姨也很快出嫁,在几个月里先后嫁出去了两
记忆中,外公特别喜欢我,每次到我们家来,老娘都让我陪外公睡。不过,外公有个坏习惯,睡觉的时候要仰着躺,曲着腿,顶起一个很大的“帐篷”,我每回都抢不到被子。有一次,外公再到我家来时,我偷偷跑出来和哥哥一起睡,让外公很是伤心。
老娘结拜的大联舅舅和防军大姨,也对胡家多有关照。日子虽然艰难,但在我现在的记忆中,却大都是一些欢乐的事。有老娘变着法子,满足我们各种需求的事,有我哥哥姐姐袒护下的快乐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