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码字也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
每天走路听得很杂,老小说,新网课,财经频道也听。
不同阶段人类有不同惊吓傍身,近十年的比较集中的惊吓是,人工智能将要替代越来越多的工种,既定事实是在美国用机器人已经比雇佣非洲人便宜了,主要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比较意外的是,有天听吴晓波采访IBM中国区副总裁,副总裁说IBM的IT精英们也在很恐慌人工智能的入侵对自己的替代,离人工智能最近的这个挨踢人群的恐慌就显得比较核心和无法挽回。副总裁举例说,格莱美获奖歌手Alex Da Kid找到他们公司的科学家,寻求合作,目标是创作一首全球流行的歌曲。电脑帮他做了三件事,分析出了一年来人类的情绪、从各大社交软件遴选热门话题走向,并从26000首流行歌曲中筛选出两个使用最高频的词:heart-broken 和not easy。基于这些数据,Alex Da Kid和电脑共同创造了去年下载天量冠军单曲《Not Easy》,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心碎时代啊,歌都得靠电脑算才能得冠军。
不是说艺术和创造性强的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吗?电脑能写歌儿了,那离能写专栏还远吗?看来只要数据库够大,创造性艺术和竞技就有规律可寻,有奥秘可破。就像阿尔法的围棋战绩一样。再就是,人工智能虽然不能替人类亲自参加游泳比赛,但是可以计算出最接近鱼皮肤泳衣的参数,归根到底,最后人类的一切都成了技术的竞争。
想想流行音乐到底浅层次和直接的共鸣人心,比较容易让电脑带代表的人工智能脑有迹可循,恐惧就是恐惧,艰难就是艰难,奋斗就是奋斗,都是字面第一层意思。比如村上春树《斯普特特恋人》里这段,(人类)一有机会就想以惊人坦率的语句谈论自己,诸如说什么“我这人心直口快,不会拐弯抹角,傻瓜似的”、“我这人敏感脆弱,和世人打不好交道”、“我这人专会洞察人心”等等。然而,我多次目睹“敏感脆弱”的人无谓地伤害他人,多次目睹“心直口快”的人不自觉地再三强调于己有利的歪理,多次目睹“专会洞察人心”的人为并不难看穿的表面奉承所轻易欺骗。如此看来,事实上我们对自己又了解什么呢!除了南辕北辙。所以这类拐了个弯的连自己都难辨真假的情绪,骗骗电脑或者说完胜电脑目前还是做得到的。
村上春树那一段话不是听来的,是用小程序传图数字小程序从《爱吃沙拉的狮子》中download下来的。一本书看完,会被我折和划得乱七八糟,然后会把那些做了记录的段落抄下来。这是从中学就有的习惯,抄了不知道多少大本,初期还配图,现在那些花了很多心血的本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并不可惜,因为抄的过程已经得到。后来用电脑录入读书笔记,录入后可以移动硬盘备份,可以云盘同步,所有笔记都不会丢了。现在又有了照片直接转化成文字的小程序,真解放劳动力了。写得跟小程序软文似的。其实是自来水推荐给跟我一样抄书毛病的朋友。唯一缺点是,得到过程太便捷,少了抄过程的二次消化和领悟,记忆和印象淡薄了不是一点半点。其实当年吭哧吭哧地抄就是深度阅读和记忆雕刻的过程,抄写本即便不丢,再看一遍的可能性也不大。
甚至在写作这事上,技术也在无声介入,有个写作软件,叫scrivener,据说适合写长篇,有个加拿大的朋友在用,据说用那个软件写作如虎添翼神清气爽。如果此软件所代表的写作人工智能的完善和丰富度到了一定程度,那就不仅简单的新闻消息写作公文写作不用人类亲自来了,还包括文学讲述,这事我并不怀疑终将到来,时间问题,还是那句话,只要数据库够大,总有规律可以抓取。技术怪物是不可阻挡的。写字早晚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天,当然像我这样喜欢码字的人只管喜欢下去,将来的人类有良心的话,会保护我们的劳动。哈哈。
最大遗憾是技术省了功,也失去了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人类个体参与的快感和雕刻的力量。在阅读这个事上,时间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力。当然海可枯石可烂电脑可崩盘,云盘可停止服务,万物有寿命,包括永远。
现在听书比看书多,也是技术带来的下意识变化。因为听可以一心几用,做家务时候,开车时候,走路锻炼时候,甚至半梦半醒的时候,只要脑子被没占用,甭管手脚和身体在干什么,都可以同时听点啥么,不听白不听。不过时间被几何利用,效率必然会递减,对知识和思想的吸收的浓度,肯定不如灯下专注读一本书,甚至比囫囵吞枣还潦草。
所以除了新闻和资讯,文学作品,我一般选择听看过的旧书,尤其年轻时候看过的书,现在再反复听,伴随岁月赐予的领悟,会有新的理解和有纵深的辨析,非常有意思。这是我跟对新技术的和解与妥协。虽说听书没有看书理解到位,也不能既没时间看书,也拒绝新技术手段听书,那不鸡飞蛋打了吗。
打个比方,我是高中时代开始看王朔,理解能力有限,就顾着看“三好公司”捧人耍贫嘴的乐子了,记得杨重他们捧一胖乎乎、进化得有些不够的女人说:为什么要跟人家一样呢?我觉得女同志要长就应该长出自己的特点来,物以稀为贵嘛。你们都眉清目秀,我偏月朦胧鸟朦胧,你们都高低错落,曲线优美,我不放浑然一体,让你们闹不准谁是谁。我认为你就属于个人特点比较突出的,让人一眼难忘,很难用漂亮不漂亮这样的俗词来形容……牛饮王朔小说的最大成果,是嘴皮子功因此精进了不少,也仅仅是嘴皮子。
《你就不是一个俗人》,看过小说,看据此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和《顽主》。直到现在纽村天高草底羊肥夕阳镀金地走在路上再听一遍,才看明白王朔在说啥,他把文革整人那套反过来写,吹捧家就是整人家,然后你发现那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代套话,其实是适于任何时代,任何方向的论点论据,那是一种民族思维,好狠。朔爷那些贫嘴呱啦舌,也是匕首,触碰到了一些核心的民族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王朔一度遭到全国性的行政打压。上世纪末王朔去美国前,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王朔这话的意思,他最大的粉丝冯小刚的确执行得倒是很果断。
王朔动辄就给他的人物起名冯小刚,比如《你就不是一个俗人》中吹捧界泰斗就叫冯小刚,那感觉一点不违和。冯小刚就从捧人起家的。他对王朔施展夸功吹捧功的时候,能把王朔的小说一个字儿都不差地背下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痞子文学的内核是讽刺和戳破,我以前被王朔抖机灵耍贫嘴功给蒙蔽了,沉迷于朔爷语言快感之中,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好书值得一看再看,没空看就一听再听,它会跟你一起成长。
后面的私货:
这是更根据本周在深圳写得最长时间的一个报纸专栏文章扩充的。前一段鸡毛蒜皮写在纽村吵架出走之类的,编辑转达读者意见,觉得过于私人。我临时换了这篇,这篇其实写好很久了,因为出了出走的热闹,毕竟第一次出走,觉得刺激,就热衷提交那个系列去了。
被提醒得也算及时,到底媒体是公器,要求文字高于等于生活不过分。甚至絮絮叨叨鸡毛蒜皮的文章,在公号推送也是两级反应,有读者看了就取关,也有朋友追,说就好这口。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吧,我以后插花着来哈,不要过于沉迷于自我曝光和剖析,视野放得大一点。也正好借此机会,对自己有点要求,看书精进和休闲养老两不误。尽量拖延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