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让人掌心也是民工冯小刚娱乐 |
分类: 娱事 |
冯导:2013年最后一场飚
黄嘨
如果冯导能再坚持两三天,元月一日再彪,成就2014年第一场彪,比以前下得更早一些,就更行为艺术了。
冯导的电影总体比较亲民贴地气,但是不妨碍他很纵容自己“嘿,我这暴脾气!”,前两天还大人大量地表示,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它正常,就是越骂票房越高怪不好意丝(思)的。感觉富养大的孩子(冯导的电影多数都是电影票房宠儿)就是大导肚里能划船。然后冯导就翻脸了。他是有多鄙视就会对电影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自己屁毛片子写不出来更拍不出的记者VS影评人啊,这些年多少次搂不住火儿都是冲冠一怒为这帮废物点心。两年前,因为《非2》占用共用资源的投诉,他痛斥记者是粘上毛比猴还精的人,“批评和揣着脏心眼找茬是两回事,你不能强奸了我还让我说舒服。” 今天质问影评人“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无论创作还是市场。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大家皮毛关系好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虽然这么说有点过于自我抬举,平等从来不曾存在,这事跟能力和人品导致的格局有关,所以多数人对目前悬殊的资源、地位和责任配置一直是服气的,没谁错乱到觉得我来会比冯小刚强。
其实正是因为他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像他自己所说“《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区;《天下无賊》突破了賊不能当角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力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期望值甚高的《私人定制》不好看,记者加半不拉子影评人我比冯导还难过呢,虽然他也不是我看着长大的。电影看完几天,脑子里都一直在检讨为什么,是不是自己对娱乐毒性要求升级,贪得无厌,予取予求。反思结果,一来这个模式,朔爷的抖机灵贫,葛大爷的一本正经贫,冯大爷的一通乱炖贫,硬通货了这么多年之后,终于大江南北审美疲劳了,就是抽大麻不好使了,加上最逗的几个桥段在电影预告片里看过好几遍,也笑完了。爱之深责之切,舆论可能是有点过。二来故事没有逻辑性,艺术高于生活不错,是对生活的反讽和批判利器不错,但是高到哪儿都得有逻辑性才能入戏,比如《风暴》虽然也比较瞎掰,随随便便把中环都炸地底下去了,但都是有内在逻辑的,就是差佬抓坏人,再离谱离不出这个如来掌心。私人定制没有内在逻辑,都是讲不通的故事,这种吃饱了撑的有钱烧的人才有心玩的“私人定制”游戏,挣一年辛苦钱,过几天干瘾这种事,司机、学生、清洁工这个阶层的人不会有娱乐精神掺合,他们顾不上奢求这个,况且术间半麻,工作人员常常心不在焉率先出戏,时刻提醒你这是假的是逗你玩的。清洁工那个故事,冯小刚说是白送的,是为第一个反讽权力社会的故事过审买一送一。有点类似《无人区》中陶虹的作用。超级理解,但是报恩报得太勉强,让小菜钱都要计算的清洁工当一天假有钱人,简直是害人,会疯的,谁都有丹姐那互相哄着玩的悟性啊。反正谁这么报答新闻民工我,我跟谁急。电影的内在逻辑不存在,就像在沙滩上盖楼,你完全不会信任自己所看见的东西,人是出戏的,没有银屏信任,这两个小时,不把情绪交给你,不跟着你乐。之前的《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手机》、《不见不散》、《大腕》什么的,逻辑都是顺溜的,《私人定制》硬伤在此。
冯导骂得遮没挡,这些话上版都得删字儿。“《私人订制》第二个故事就是损你们丫的这帮大尾巴狼,好像你们丫的多懂似的。连他妈潜台词都听不出来,拐两弯你们丫就找不着北了,非得翻成大白话直给你们丫才听得真着,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影评人,别他妈现眼了。”我又反思了半天,感觉自己的确智商不够,我还觉得大导儿的故事虽然娱乐性不是很强,但最是冯导自己的心声,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战斗在和票房没仇的反雅最前沿,从不稀的插葱装象,但是灵魂深处在雅俗也就是艺术姿态与流氓顽主之间,恐怕难免也有纠结,不然他就不会拍《1942》和《集结号》了,心中有块垒用个大导的故事自我肃清和掰扯一下,好比不放过灵魂深处一闪念,没想这个故事也是骂影评人啊,即便冯导给翻译成大白话了,还是躺枪躺得糊里糊涂。
虽然有树敌太多,误伤无辜的后患,但是内心强大,所掀口水风暴,都是有票房回报的,再说岁末不看冯小刚,也没有比冯小刚更让人期待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