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字那些事儿
(2013-10-22 10:11:52)
标签:
那些事儿最喜欢丢了找人学者型 |
分类: 深圳细节 |
本人媒体从业,第一把做的是财经记者,虽然不懂,但是初生牛犊勤学敢写加上所入职媒体比较新锐前卫,不求内行,但求轰动,所以财经得还不赖,且因此植入至今受用的一些财务理念。到深圳以后就娱记的干活了,当年娱记叫文艺记者,采访的都是王洛宾、侯耀文、马季、陈强、戴玉强之类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八卦不足,比狗仔队“高大上”多了。然后就是漫长的副刊编辑生涯,加上后面短暂的社会新闻、周刊编辑等等工作更迭经历,个人觉得最喜欢和擅长的工作就是副刊编辑,这也是我今后不会再碰的一件事情。喜欢的有感情的事情就是这样,丢了就丢了,再拿回来怎么都是变味的,都是失落的,天时地利人和无法还原,一切干脆留在记忆里。反倒是没感情的东西简单,拿走拿来再拿走随您便,一点无所谓。
我在本质上是一个怠于跟人打交道的人,但是文字好的人,在我这里永远能得到优待和宠爱,所以我做副刊编辑,编作关系非常好,多大的腕,我都不怵找上门去求字,趋光本能。写得好,就是我的上帝。我的喜欢和懂得,作者能感觉到,也会同样被以心相待。所以不做副刊编辑这么多年,作者和读者,至今是我人际关系的基石,包括我对世界的了解和对人群的解读,都是通过此一线窗,非常良性和美好,我视之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大赞美。对编辑来说,组到好稿子,比我自己写了什么是否好评,都让我快乐。这叫职业性忘我,这些话编辑同行,应该有共鸣。
突然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年起做月度文化策划,又陆续开始打约稿电话,重操旧业挺感慨的。因为专题策划不同于副刊约稿的自由度大,对作者的专业性有要求,每次话题锁定作者群之后,一个个电话打过去,还有个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失约率,就是作者感觉题材陌生或者复杂,写不了,拒绝了。因为有受挫心理准备,也因为面对行家,我会在态度上更加谦恭。
鸭子暑假里常跟我混夜班,有次听我打约稿电话,说真受不了你啊,你怎么跟业务员似的。她的意思是有点贱嗖嗖吧,跟我平时咣咣咣的说话风格不一样,那是当然的。扣掉被拒绝的最低分,这个活儿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是发球找人,所约作者是该话题内行,所以约稿电话,常常演变成热烈讨论,受益。
最难约的作者,就是学者型的作者,不是说这个话题是他的专业他就会答应给你写,他会对自己的专业特别慎重,不止一个学者跟我说过这句话,你约别的我可以随便写,约我的专业,我必须考虑一下才能答应你。意思是如果不是言之有物不能勉强说话,要对自己在业内的声名负责任。有时候还会来来回回沟通很多次,稿子发表后,还会电话探讨一下对包括标点的在内的每一处修改的保留意见和延伸话题,总体来说,我会对这样的专业作者特别耐心些,对方的慎重不是架子,是自爱。相比我这款当记者出身的,众生平等,360行,行行敢写,怀揣一把字,一身傻大胆,啥也不怵,手到擒来的同行写手(我最爱你们了),专家学者的严谨,让人尊重,也让人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