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元甲百米容
元甲百米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31
  • 关注人气:6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眼力是最大的本钱

(2011-03-08 14:02:40)
标签:

如来

恒河

须菩提

佛眼

世尊

杂谈

分类: 杂谈美学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八品讲的是“眼力”的学问。一块顽石在艺术家眼里,可以是百媚千娇的美人,亦可是震撼人心的美景,但在凡人眼中,顽石就是顽石,擦起屁股没有卫生纸柔软,不小心踩到还可能会让人摔跟斗。同样是人眼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人的区别就在于眼力,诸如眼力之类的东西是不可得的。有一天,俄罗斯著名的油画家列维坦独自一人到森林里去写生。当他沿着森林走到一座山崖的边上,正是清晨时分。他忽然看到山崖的那一边被初升的太阳照耀出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美丽景色的时候,他站在山崖上感动得泪如雨下。同样,德国的著名诗人歌德,有一次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被音乐所感动,以至泪如雨下。另一位俄罗斯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听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时候,一样被音乐感动而热泪盈眶。无论是列维坦为美丽的景色而感动,还是歌德和托尔斯泰为动人的音乐而感动,他们都能够真诚地流下自己的眼泪。我们能够像他们一样会感动,会流泪吗?巴菲特看到某股股票,会判断出它是不是大牛股,完全凭的是直觉,因为一只股票是不是大牛股是用超级计算机也算不出来的。眼是心灵的窗户,眼到心到,眼迷心迷,眼乱心乱,眼力决定着人的地位高下,前途曲直,甚至是生生死死。同一件事,看开了就是天堂,看不开就是地狱。列维坦、歌德和托尔斯泰,为什么会被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景色、一种偶然的音乐而感动?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美好,听到了我们听不到的动听。
    http://s3/middle/4be8c97bx7631da665b82&690“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身之眼吗?”须菩提答:“有的,佛陀,如来有肉身之眼。”佛陀又问:“如来有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的天眼吗?”“是的,佛陀!如来也有天眼。”“须菩提!如来有可以洞察凡间一切的智慧之眼吗?”“是的,如来具有慧眼。”“如来有没有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的法眼吗?”“是的,如来具有法眼。”“须菩提!如来具有个人和整个宇宙没有分别,一就是一切,一切即是一,个人能够动用到整个宇宙的能量,最是神通广大的佛眼吗?”“是的,佛陀!如来有佛眼。”
    佛是五眼具全,心纳万法的。没有看不破的东西,没有参不透的玄机。佛之所以为佛,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是因为眼力不同。佛曰: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沉醉一切,拿起一切;看破一切,放下一切。未曾拿起,何来放下;不曾沉醉,亦不看破。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好似背负着莫名的使命,却压抑着本心,放纵着身形。当现实中很多事情冲击着你心中信念,你还能坚守心中的信仰吗?当人生中很多烦恼折磨着你的身心,你还能挥手转身微笑吗?我们不知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找不到通向幸福的方向。也许看透了,明悟了,放下了,也就解脱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缘聚缘散,本当顺其自然,该放得放。只是事不关己的时候,我们能豪言壮语,轻言放下,淡然洒脱。可事到临头,心中难免犹豫不决,常在挣与不挣中徘徊,虽说于事无补,只会徒增烦恼,那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咫尺天涯,我们分不清哪是空,哪是缘。红尘飞逝,我们看不透哪是苦,哪是甜。

“须菩提!依你看,在佛的眼睛看来,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沙子?”“是的,在佛的眼睛看来是沙子。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金子就是金子,银子就是银子,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

佛与常人完全一样,是很平实的。像佛身处那么高的位置,万人崇敬,想要做到平实是十分不易的事情。可他还是看透一切做到了,这种平实,从他抛弃王位,立志平凡,用平凡去拯救世人心灵脱离苦海时就做到了。看透了就懂得,虚伪的外套套久了,便一生也脱不下来,既然不能回到天真的时候,不如顺由天意,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骂我,由它去罢,只有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可理他。“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的放弃。也许在你殚精竭虑时,你会得到曾经想要得到而又没得到的东西,会在此时有意外的收获。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它会让你更加清醒地审视自身内在的潜力和外界的因素,会让你疲惫的身心得到调整,成为一个快乐明智的人。盲目的坚持不如理智的放弃。苦苦地挽留夕阳的人是傻人,久久地感伤春光的人是蠢人。什么也舍不得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加珍贵的东西。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机会,学会放弃,才有可能获得。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印度恒河里的沙,数目多不多?假如每一颗沙子代表一个世界,你说这个数位多不多?须菩提说,当然很多!世尊。
    佛陀又说:“须菩提!如你刚才所说,诸位所能提到的任何相对观念,在佛眼下都不再存在。甚至‘空’也不存在,因为‘空’就是佛,而佛就是‘空’。在佛眼中,无主体与客体,是没有绝对与相对的概念。无限的无限,是没有空间的概念。瞬息性和一发即到性,是没有时间的概念。总体性和无不涵摄性,是没有空无的概念。佛眼可摄一切眼,一沙可摄一切沙,在诸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佛法不是虚玄的,而是一个修证的事实。众生的心源与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脉,源头是一,心性同源,众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来能悉知众生心性。但是,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在我的眼睛中啊!众生的心,包括人的心,猴的心,老虎的心,蜜蜂的心,这一切生命的心,都不是心。不是心,只是一时假名叫做心。由眼见到心,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原子在不停运动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是不可得的。”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眼光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这是勿庸置疑的。就像做生意,你的眼光越高,将来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生活中,好眼光可以使你乐观豁达;好眼光,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好眼光,可以使看透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眼光独道路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都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所不同的是没有眼光的人鼠目寸光,总是把挫折当失败,从而使每次都能够深深打击他取胜的勇气;有眼光的人能够高瞻远瞩,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因为,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的,如果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