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的爱
标签:
美国人对电影心理的把握很到位休闲 |
分类: 工作生活记录 |
12月6日晚,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个年轻朋友一起看了美国大片《2012》。很有趣,如果是自己看或者和不搞地球物理研究的人一起看,可能会被电影中的恐怖情景吓坏,至少会担心:将来地球真的会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毁灭吗?
我的这个年轻朋友,患着重度感冒,一边看一边向我讲解:从科学的角度,这样说是靠谱的,那样说是不靠谱的,于是,我随着他将这部片子看成了灾难背景下的人文关怀片,倒是别有心灵“洞天”。
既然搞地球物理的研究人员说《2012》所描述的灾难不可能,那就转移注意力吧,将这部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爱,当成了我的欣赏目标。我忽然发现:美国人不管拍什么片子,都要涉及爱——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既有人类各种族间的大爱,也有家庭中的小爱;既有亲子关系中的爱,也有“办公室恋情”。诚然,不管怎么描述,都反映出美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普世的价值观、审美观。
让该死的人死去,让该活下来的人活着,是美国影片一贯秉承的“天真”与浪漫,思维简单且情感真实。
我是一个简单而真实的人,所以,我喜欢《2012》那种大灾难下的“真实”,不是地球物理方面的真实,而是人文情感方面的真实。可见,美国人对电影心理层面的把握还是较为成熟的。
不幸的是,我被传染上感冒,这就是有人讲解和无人讲解的区别和代价。

加载中…